99.7%!2024年,昭通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创下新高,较上年上升1.4个百分点,排名跃居全省第6位。昭通市其余10个县(市、区)的空气质量优良率均保持在99%以上。这份亮眼的“蓝天答卷”背后,是全市多个部门协同作战、精准施策的成果。如今,推开窗户,蓝天白云相伴,已成为昭通的常态。
昭通市生态环境局 供图
科技治尾气 精准控黑烟
“这是我们的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可显示车辆及车牌号;这是一个光信号的发射器,光源从这里发出去;对面有一个接收光源挡板,用光信号来分析它的尾气是否达标。”在昭阳区花果路固定遥感监测点,昭通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科工作人员王椅向记者介绍,“系统通过红外光束实时扫描车辆尾气,数据直传监管平台。2020年投用至今,每月均能发现黑烟车辆。我们将相关信息推送至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联合监管执法,督促车主到维修点维修,确保达标排放。”
漫舞雾海 周子杰 摄
“看仪器有没有每天校准?需要配备的标准气体、滤光片是否都有?设置的管线是否合规?”在机动车检测站,执法人员正在开展例行检查,强化对第三方机动车检测机构的监管。昭通市昭阳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高刚表示,按照技术规范,检测要有一定的气压、湿度、温度。“我们来检查,是要确保在设备正常的情况下对车辆进行检测,采集尾气后通过仪器分析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据介绍,新建的昭通市机动车监管平台即将启用,通过“遥感监测+OBD监控+排放系统”数字组合,实现机动车尾气排放信息共享与数据闭环,全链条精准管控。“通过固定式遥感监测和机动车检测站年检,共同监管机动车尾气,让‘黑烟车’无处遁形,持续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昭通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科王椅说。
昭通市生态环境局 供图
除了打击“黑烟车”外,推广新能源车辆也是减少尾气排放、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举措。在商务部门“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下,截至2025年7月16日,昭通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27195辆,其中2025年新增5053辆,建成充电站173座,充电桩2033个,实现了直流快充“乡乡全覆盖”,推动绿色出行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用电车很方便,地图上能随时找到充电桩的位置,每次往返能省两三百元。”经常在昭阳和水富往返的新能源车主李斌琼感叹道。
油烟严管控 企业深减排
城市油烟治理同样是重点。昭阳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太平中队工作人员钟兴礼介绍:“我们除定期检查餐馆外,每晚必查烧烤店油烟净化器运行情况。检查净化器是否正常开启、是否定期清洗内部。未安装的,我们会下达整改通知书,达标后方可正常营业。”
云铝海鑫航拍 周子杰 摄
重点企业减排更是关键战役。目前,威信、镇雄两家火电厂4台机组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6家水泥企业获5663万元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推进超低排放改造。云南云铝海鑫铝业采用“氧化铝吸附净化系统+半干法烟气深度脱硫系统”实现全流程污染防控,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达到8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国家标准是低于200毫升每立方,实际我们低于50毫克每立方;颗粒物国家的标准是20毫升每立方,我们通过治理以后已经达到了1到2之间,远远优于国家标准。我们进行了第三方的监测,数据的排放合格率是100%。”云南云铝海鑫铝业有限公司电解生产中心供料净化区工区长吴绍飞说。
低碳促转型 蓝天成常态
为了打好蓝天保卫战,昭通市坚决执行《昭通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强化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深化重污染天气联防联控。坚持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线,有序推进施工场地扬尘、道路扬尘、餐饮油烟、汽车尾气、秸秆焚烧精细化治理。加快新能源汽车替代进度,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织密全流程大气治污网络。“2024年昭通中心城市空气质量的优良率达到了99.7%,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2.5个百分点;颗粒物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22.7微克,低于全国平均值。”昭通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晓洁说。
昭通市生态环境局 供图
“现在昭通的空气环境美得多,比以前好百倍。”蓝天白云带来的是市民真切的幸福感。公园里,老人们呼吸着清新空气,沐浴着灿烂阳光,悠闲地打拳、聊天、打牌、下棋。“出来走走,空气好,对身体也好,感觉好,社会好,环境就随着社会的变化。”
昭通市生态环境局 供图
2025年上半年,昭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列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3位、全省第2位,历次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254个问题已完成整改218个。“昭通将按‘双碳’工作要求,指导企业开展碳排放,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为2030年和2060年‘双碳’目标实现奠定基础,努力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昭通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晓洁表示,今后,昭通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开展空气质量管控工作,为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贡献“昭通蓝”,让“昭通蓝”成为城市最鲜明的底色。(记者:杨 芳 苏 燕 安德立 董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