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8/11 16:18:52
来源:西南林业大学

西南林业大学36载深耕乌蒙的“两山”答卷

字体:

云南省大关县天星镇(2024年8月20日摄)。

  在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这片连绵101.83万亩的筇竹海,曾是石漠化蔓延的荒山;如今在竹海中欢笑的村民,曾困在“种一坡,收一箩”的贫困里。从“石缝求生”到“竹海富民”的背后,是西南林业大学36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探索——以科研为锄,以实践为种,在生态脆弱与经济贫困的双重困境中,种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样本。

云南省大关县木杆镇中国筇竹系统研究起点纪念碑(2024年8月21日摄)。

  破局:在生态禁区发现“竹之密码”

  面对大关县崇山峻岭、沟壑纵横的环境,西林人以林业人特有的敏锐,在高山峡谷间发现了筇竹。西南林学院(西南林业大学前身)薛纪如教授和他的学生易同培教授多次深入云南大关、永善和四川雷波等地调查研究,于1980年2月在《云南植物研究》发表《我国西南地区竹类二新属:香竹属和筇竹属(二)筇竹属》一文,建立筇竹属并将“罗汉竹”的中文名正式命名为筇竹,确立了筇竹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地位。而大关县因独特的气候条件,成为筇竹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之一。

  面对科研数据的空白,从1993年9月起,西南林业大学董文渊教授及其团队对筇竹展开深入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显著,不仅填补了筇竹科学研究的空白,还实现了筇竹从濒危保护状态到产业化发展的重大转变。

董文渊在木杆镇细沙村开展筇竹种植培训(2020年7月8日摄)。

  扎根:用技术让石缝长出“绿色银行”

  针对传统方法培育的竹苗成活率不足40%、移栽陡坡后所剩无几等问题,董文渊及其研究团队研发出筇竹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并获国家发明专利。这项技术涵盖从种子采集、处理到容器苗培育的完整流程,为大关县筇竹资源的高效培育、可持续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017年8月,以西南林业大学筇竹研究成果为依托,大关县将筇竹作为“一县一业”发展产业,筇竹研究团队无偿为大关县调研制定筇竹产业发展规划。2018年2月,大关县与西南林业大学联合创建筇竹研究院和竹产业发展研究院,提供专业科研支持。同年5月,在西南林业大学协助下,大关县完成《大关县“一县一业”筇竹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6)》并实施。

  此外,大关县成立竹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大关县竹产业发展中心,出台相关实施意见,明确县、乡(镇)、村三级职能职责,形成部门联动、上下有序的筇竹产业发展机制。

筇竹林(2024年8月22日摄)。

  破壁:全产业链激活“生态价值”

  鲜笋保鲜期仅3天、收购商压价严重、每公斤价差最高达8元,针对这些问题,董文渊团队联合企业攻关,研发出“杀青—冷藏—真空包装”三段式保鲜技术,将保质期延长至15天,使鲜笋能远销省外;针对笋壳、竹枝等废弃物,指导企业开发饲料、有机肥,让全竹利用率从60%提升至95%。

  在过去,筇竹竹秆因竹节鼓突,传统工艺难以批量加工,一度只能当柴烧。董文渊团队与企业合作研发数控异形切割设备,精准切割不同弧度的竹节,设计制作圆竹家具、茶具、摆件等文创产品,让每吨竹材附加值从 800元跃升至1.2万元。在北部木杆镇筇竹笋加工产业园,20余种产品远销国外;中部翠华镇筇竹文化传承及竹材创新利用示范园,100余种文创产品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2024年,全县筇竹产业综合产值达28亿元。

  此外,董文渊团队规划了“云上竹海”旅游线,将筇竹景观与黄连河瀑布、苗族文化融合,打造“春赏竹、夏避暑、秋品笋、冬观雪”全季模式;探索了“竹花混交”“竹药混交”“竹菜混交”模式,让筇竹与珙桐、黄柏、楤木等树种套种,形成“上层乔木、林下筇竹”的群落结构,既提升生物多样性,又拓展了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途径。这片竹海年固碳量达90万吨,成为天然“碳汇银行”;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8%,昔日荒山变“天然氧吧”,生态价值正通过碳汇交易等新业态持续释放。

云南省大关县木杆镇细沙村筇竹林(2024年8月22日摄)。

  共生:党建+科研构建“利益共同体”

  西南林业大学团队推动大关县构建“党组织+集体经济+龙头企业+农户”模式,以“两山”理念实践和筇竹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为载体,培育20家加工企业、82个专业合作社和23个竹产业专业村,让科研成果通过组织化体系流向田间地头。

  筇竹产业带动全县72.5%的农村人口受益,竹农户均年收入超4万元,10%的竹农突破10万元。木杆镇43名大龄青年因收入稳定实现婚恋,2000余名外出务工妇女返乡,“一老一小”留守问题得到解决。由西南林业大学主持完成的“科技下乡扎根乌蒙 助力乡村由‘筇’变富”项目被评为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

筇竹家具(2025年5月11日摄)。

  传承:深根致远的“乌蒙启示”

  董文渊及其团队培养的30余名研究生,大多留在云南从事竹业研究,“大关模式”正在川黔等相似生态区得到推广,预计未来5年带动新增种植50万亩。

  “竹子的根扎得越深,竹林就越茂盛;我们的科研扎根越实,群众的日子就越稳。”这是董文渊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那节节攀升的筇竹,扎根乌蒙36年,既锁住了水土,也撑起了希望,它见证着西南林业大学以竹为媒的“两山”实践。只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技术送到群众手心里,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画卷,就能在更多山区铺展开来。(完)(柏顺文)

【纠错】 【责任编辑:丁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