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夕阳为亚洲象国家公园候选区镀上一层金边,折断树枝的脆响、泥土翻动的窸窣声、低沉的象鸣在暮色中交织,野生亚洲象的“夜生活”开始了。在这里,有的野象家族已经有了名字,而有的家族还披着神秘的面纱,但有一个名字格外响亮,那便是“短鼻家族”。
北上南归途中的象群(资料图)。新华网发(陈胜瑶 摄)
当轰动世界的云南大象北上南归之旅正式结束,“‘短鼻家族’去哪儿了?”成为了许多关注亚洲象的人追问的话题。如今距离这一事件已过去4年,它们究竟去哪儿了?生活得如何?在世界大象日即将到来之际,跟随着亚洲象监测员们的镜头一起去寻找一下吧!
行踪成谜 是“社牛”还是“社恐”?
6月末的一天,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监测室主任周晨浩收到消息,30多头野生亚洲象在景洪市大渡岗乡关坪村委会攀枝花村民小组附近出没,根据当地的监测员观察,其中便有“短鼻家族”。但是这个家族并没有这么多成员,那么为啥会有这么多象?那就不得不提它们的“社牛”属性啦!
近期,“短鼻家族”在大渡岗乡附近活动(6月30日摄)。新华网发(周晨浩 摄)
其实在北上南归的时候,“短鼻家族”就是一个组合体,来自不同象群的年轻大象一同踏上了这趟旅程。南归后,它们于2021年10月末被监测到进入原栖息地西双版纳,随后便分为以“短鼻”为代表的“短鼻家族”,以及以“花鼻子”为代表的“花花家族”,但是它们偶尔还是会聚在一起。
回到西双版纳后与其他象群一起活动的“短鼻家族”(资料图)。新华网发(周晨浩 摄)
不仅如此,“短鼻家族”还被监测到跟着“然然家族”“大噜包家族”等大家族一同活动。“可能它们‘象缘’好,别的象群也能接纳它们,这个现象在其他象群身上是很少见的。”周晨浩介绍,虽然一些大家族也会分开活动,但很少与其他象群在一起,“短鼻家族”则有所不同,当地的监测员曾监测到它们与“然然家族”在一起,共有39头象一起活动;还监测到它们和“大噜包家族”在一起,一起活动的象达到了46头。
回到西双版纳后的“短鼻家族”(资料图)。新华网发(周晨浩 摄)
那么它们的“社恐”属性又要从何说起呢?据介绍,从近几年的监测情况来看,“短鼻家族”更喜欢在森林中活动,“相较于其他象群可能还是比较‘腼腆’,不像去过大城市的象。”周晨浩打趣地说,有时候它们距离监测点很近,但由于在密林中,很难观测到,晚上通过热成像也许能看到。与其他象群一起活动时,反而成为了观测它们的最佳时机,因为它们可能会跟随其他象群走到森林周边。但大象数量太多的时候,监测员也要长时间观察才能确定是“短鼻家族”。
“短鼻”有自己的孩子啦
在监测手段还没有那么先进时,工作人员对“短鼻家族”的监测更多依赖于野象谷地理位置的优势,通过长期监测判断它们的活动路线。随着监测手段的迭代更新,近年来,可以判断“短鼻家族”每年12月底到次年3月初在野象谷附近活动,随后便开始往大渡岗乡的方向走,有时跟着其他象群一起活动,勐养镇、大渡岗乡、景讷乡等区域都有它们的活动轨迹,偶尔还会去到普文镇,“它们更多时候还是喜欢通过森林中的通道进行迁徙。”周晨浩介绍。
“短鼻家族”在野象谷活动(资料图)。新华网发(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供图)
除了监测它们的活动轨迹,“短鼻家族”的壮大,监测员也一同见证了。近年来,这个家族中不断有小象出生,家族成员已有20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短鼻”也升级当了妈妈。虽然有的监测员不善言辞,但问及小象的出生时间,他们可以迅速说出:“2023年6月29日!”这不仅是家族的喜讯,对长期监测它们的工作人员来说,也是值得纪念的日子。
“短鼻”带着自己的孩子在野外活动(6月30日摄)。新华网发(周晨浩 摄)
曾经“调皮、叛逆”是许多工作人员对“短鼻”的评价,但自从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它的性格也变得越来越沉稳。周晨浩回忆,因为象群中有多头幼象,只有看到小象跟在“短鼻”身边,才能确定谁是它的孩子,而他们也拍到过“短鼻”带着自己孩子的温馨画面,这些画面对关注“短鼻家族”的人来说也是一份温暖的回应。
“短鼻家族”的诗和远方
北上南归后,有人关心着“短鼻家族”的新动向,也有人担心它们是否还有往外走的趋势,但实际上它们似乎更喜欢、更享受在森林中怡然自得的状态。“也许是去过了大城市,反而更向往诗和远方。”周晨浩这样评价“短鼻家族”如今的生活,毕竟就连监测员都很难通过无人机或肉眼直接观测到它们。
北上南归途中的象群(资料图)。新华网发(陈胜瑶 摄)
面对大家关于“‘短鼻家族’去哪儿了”的疑问,周晨浩介绍,近几年来,直接拍摄到并且能确定是“短鼻家族”的画面的确不多,一来是因为它们喜欢在森林中活动,二来是因为它们喜欢分开活动,“有时候和其他象群在一起很难确定是不是‘短鼻家族’的成员,除非看到它们家族中有特征的象,我们才能确定。”
近期,“短鼻家族”在大渡岗乡附近活动(6月30日摄)。新华网发(周晨浩 摄)
近几日,“短鼻家族”在大渡岗乡大荒坝村委会东风村民小组附近活动,依然更多时候在森林中。即便如今的“短鼻家族”越来越神秘,但这趟北上南归之旅还是让更多人关注到云南大象这一群体,也间接推动了云南的亚洲象保护事业再上新台阶。“我们的无人机设备越来越好,相机也越来越好,让我们能够更加安全地开展监测工作。”在周晨浩看来,越来越多的项目落地,以及随着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的推进,人象将更加平安、和谐。(完)
总策划:韩海阔
策划:李霞
统筹:罗春明
执行:柴静 徐华陵
海报设计:陈寒青
指导单位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支持单位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