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8/09 22:34:58
来源:新华网

千里边疆国旗飘|云南腾冲:农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字体:

  当木鼓声在司莫拉佤族村的广场上回荡,当荷花的清香飘满和顺镇大庄村的田野,当车辆停满曲石镇下表院村民小组的停车场,一个个生动的细节成为云南保山腾冲市乡村振兴图景的生动注脚。近日,“千里边疆国旗飘”主题调研活动保山线路调研组一行深入腾冲市多个乡村,探索当地如何将生态资源、民族文化与旅居经济有效衔接,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

  司莫拉佤族村一景(8月6日摄)。新华网发(韩文萍 摄)

  司莫拉佤族村:在“幸福之地”书写幸福佤乡新故事

  走进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穿过寨门,沿着“幸福大道”步入广场,可以看到不少游客纷纷敲响佤族木鼓,表达美好祈愿;还有的游客走进大米粑粑店,体验大米粑粑制作技艺,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

  “司莫拉”在佤语中意为“幸福的地方”,近年来,该村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探索推动“农旅融合促团结、文旅赋能固边疆”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书写新时代幸福佤乡新故事。

  “父亲一直教导我,在家里窝着永远没有前途。”村民赵仁新说,他原本是司莫拉佤族村的一个普通村民,主要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5年前在外打工的他却选择回到家乡发展。说起这种转变,他坦言:“原来村里的道路条件受限,而且没有好的平台,再好的资源也没办法展示和变现。”

  据介绍,自脱贫攻坚以来,清水镇党委政府积极向上争取各类项目资金2200余万元,在该村相继实施了通畅工程、亮化工程、人饮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同时,锚定发展乡村旅游的方向,建设民族文化活动广场、民俗文化陈列室、农耕文化观景台等,一系列举措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游客体验大米粑粑制作技艺(8月6日摄)。新华网发(韩文萍 摄)

  看到家乡发展的新机遇,赵仁新回村开办了农家乐,巧妙运用司莫拉民族风情和特色元素,以木鼓歌舞表演、与游客互动等方式,吸引游客进店选购;新增休闲小巷、旅拍等项目,为游客提供多元体验。2024年,他家共实现收入约20万元。此外,他还聘请本地村民就近务工,带动村民共同增收。

  如今,司莫拉佤族村在积极打造司莫拉幸福餐厅、幸福大米粑粑加工体验基地、农特产品一条街等“打卡”地标的同时,有序拓展幸福书吧、幸福咖啡屋等服务业态,通过景区管理、资产租赁、产业经营等方式,实现村民人人有事做、户户有收入、集体得实惠。

  和顺镇大庄村:差异化发展丰富旅居体验

  说起腾冲市和顺镇,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和顺古镇,然而在古镇对面,还坐落着一个别具风情的村庄——大庄村。

  荷塘飘香(8月5日摄)。新华网发(韩文萍 摄)

  八月的大庄村,成片的荷花恣意绽放,荷塘里的造景也别具一格,远道而来的游客尽情“打卡”拍照。和顺镇党委副书记杨朴说:“大庄村有一部分闲置土地资源,我们将这部分土地集中流转过来,再出租给有意愿种植的农户,由他们进行开发,这样一来就有效盘活了土地资源。”她介绍,这片荷塘就是被几个返乡创业的年轻人租下来后种上了荷花,不仅可以赏景,还可以卖莲子、莲藕,既提升了农田的附加值,又带动了周边农户就近务工。

  “大家来到和顺,通常去的是和顺古镇核心区,而大庄村相对于古镇来说属于拓展区。因此,我们会更加注重给游客提供差异化的旅居体验。”杨朴表示,大庄村将农文旅深度融合,主打亲近自然风格,让游客更加松弛。

  作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大庄村具备发展乡村旅居的天然优势。据了解,近年来大庄村以农文旅为抓手,以旅居产业为引擎,推进乡村振兴,同时,借助电商赋能构建产业发展新业态,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盘活资源,培育民俗集群、特色农业和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实现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双提升。

  大庄村内的咖啡文化体验中心(8月5日摄)。新华网发(韩文萍 摄)

  杨朴介绍,目前大庄村引进腾冲礼物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将闲置的大庄小学原址进行加固修缮,打造“腾冲礼物”公共品牌,深入链接腾冲市19个乡镇(街道),与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共同开发当地特色产品,通过电商赋能,联动销售咖啡、红花油茶、火山石工艺品等,带动腾冲各乡镇(街道)农副产品产业化、品牌化发展。这种“农业打底、文旅增色、电商破圈”的模式,激活了乡村发展动能,带动村民就近务工、就业700余人。

  曲石镇下表院村民小组:“生态绿”夯实发展根基

  在腾冲市曲石镇清河村下表院村民小组停车场上,来自省内外的车辆有序停放,远道而来的游客们会住进村里的民宿,过上一段旅居生活。

  下表院村民小组地理位置优越,距“银杏村”、火山地质公园、北海湿地景区只有10公里左右,背靠万亩银杏林海产业区,辖区内有黑鱼河、柱状节理景区,生态资源、旅游资源丰富。

  清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封礼瑞介绍,下表院村民小组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群众自建、变废为宝、生态安全、产业发展”为主要创建思路,利用本地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径。

  墙画与村子里的一草一木巧妙融合,妙趣横生(8月5日摄)。新华网发(韩文萍 摄)

  漫步村子,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墙画与村子里的一草一木巧妙融合,妙趣横生;群众自筹自捐本地石料、木材等建设的亭子、栈道、假山等景观,让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随处可感。

  为了建设好村子,带动村民发展旅居产业,干部群众没少下功夫,下表院村民小组返乡青年陈朝雄就是其中之一。他回忆,起初他们请了外部团队对民居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但由于方案脱离实际,只能放弃,最终决定自己的村子自己建,以“自主设计、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乡土气息”为思路,梯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原汁原味的乡村田园风貌。

  下表院村民小组内的田园农家乐一角(8月5日摄)。新华网发(韩文萍 摄)

  村子美了,下表院村民小组又结合本村优势,搭乘“旅居”产业发展的东风,激活绿色经济发展动能。该村挖掘辖区内柱状节理、黑鱼河、峡谷风光、原始森林步道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培育打造生态旅游观光线路。同时,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有序引导农户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业态。此外,通过重新整合利用资源,实现土地集中经营,引入鲟鱼、青鱼等特色养殖业,大力发展冬桃、黄泡等特色产业,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完)

【纠错】 【责任编辑:丁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