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8/08 18:05:16
来源:新华网

千里边疆国旗飘丨云南蒙自期路白乡龙泉社区:“五个互嵌”筑团结 同心共融促发展

字体:

  山色云影映湖间,白墙黛瓦梯度错落、围湖而立,这里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期路白苗族乡龙泉社区。细雨飘落,社区“团结广场”上的施工动作却不停,这里要打造一个民族技艺传承中心,计划将刺绣、蜡染等“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龙泉社区由蒙自市五里冲水库周边10个村民小组365户1660人搬迁组成,汉族、苗族、彝族、壮族等多个民族群众在此聚居。近年来,龙泉社区实现了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五个互嵌”,形成了各民族群众共融共居、共建共治、共享共乐的乡村振兴新样板。

期路白乡龙泉社区(8月6日摄)。新华网发(杨桢宇 摄)

  共融互嵌 从“住一起”到“心相连”

  8月起,龙泉社区的居民打开手机搜索“乡约乐行”小程序,即可乘坐7座商务车在蒙自市的周边乡镇间快捷出行,从龙泉社区前往蒙自市,每人只需10元。这是蒙自乡约乐行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新开发的乡村网约车服务,也是龙泉社区壮大集体经济的新举措。该公司在龙泉社区“团结广场”办公,聘用本地村民作为驾驶员,也招募本地车主购车加盟。

  在龙泉社区,各族居民共创产业新业态已不算新鲜事。在“团结广场”,有正在筹备、本月即将开放的民族技艺传承中心,有开展直播培训、带动居民发展农村电商产业的电商直播创业孵化中心。而在整个龙泉社区,基于民族文化的节日经济、文创经济、农文旅经济等业态亦是层出不穷。“我以前只会说苗语,现在通过培训,已经可以在电商直播大赛上用普通话卖家乡特产。”居民尹龙芬说。

各民族居民在交流刺绣技巧(8月6日摄)。新华网发(杨桢宇 摄)

  “团结广场”上,身着不同民族服饰的居民跟着社区文艺队队长杨永全学起了芦笙舞;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室里,彝族阿妹跟着苗族阿姐讨教刺绣技巧;一年一度的花山节上,彝族阿妈的女儿穿着苗族服装走上舞台……在龙泉社区,不同的民族文化让各族居民更团结,他们被多元文化吸引、聚拢。

  近年来,龙泉社区开展文化惠民活动50余场,覆盖群众10万余人次。2025年正月,期路白乡花山节在龙泉社区持续举办8天,共出租120个摊位,最高摊位日收入3.2万元,实现助农增收120万元,同比增长60%;村集体经济收入36.4万元,同比增长24.4%。

龙泉社区花山节节目表演(资料图)。新华网发(供图)

  产业搭桥 在“共生活”中“同致富”

  龙泉社区背后,枇杷树漫山遍野,玫瑰园整齐有序。“这里的枇杷和金边玫瑰产量大,把加工厂建在这里,可以解决不易运输的问题。”云南归于自然绿色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国梁说,期路白乡气候宜人、环境优越,通过精深加工,可以有效提升龙泉社区枇杷、金边玫瑰的产品附加值。

  今年3月,云南归于自然绿色科技有限公司的金边玫瑰加工开始投产,截至目前产值已近百万元。高国梁表示,目前工厂的枇杷加工生产线已接近筹备完善,即将投产,“9月底公司还将推出玫瑰花可乐作为主打产品,预计今年产值可以到上千万元。”

云南归于自然绿色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资料图)。新华网发(供图)

  龙泉社区党总支书记樊荣介绍,通过“借苗还花”、保底收购等政策,龙泉社区调动了农户种植积极性。到2024年底,龙泉社区金边玫瑰种植面积扩展至2000余亩,干花销售保底130吨,助农增收312万元。

  “我以每公斤7元的价格在龙泉社区收购金边玫瑰,高于市场均价。”高国梁说,除了保底收购,公司还聘用当地居民从事生产,“之前每天用工15人,枇杷生产线投产后预计需要60人。”

龙泉社区的枇杷制品(8月6日摄)。新华网发(杨桢宇 摄)

  社区周边,山间的枇杷、玫瑰成为了“致富果”“致富花”,社区之内,湖水、民居、民族文创产品也被尽数规划,成为社区发展产业链的一环。目前,龙泉社区正在建设路亚钓场、农文旅研学中心、玫瑰花海露营地、特色民宿样板房等乡村旅居项目,着力打造“浪漫苗乡·玫瑰小镇”,通过“产业变花海、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点、民房变民宿、文化变资源、人才变效益、农户变商户”,让单纯赏花观景成为以花为媒、以节会友、以产业留居的特色旅游经济,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从搬迁安置到融合发展,龙泉社区用“五个互嵌”的实践,让“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深入各族群众心底。每周三,龙泉社区“石榴籽课堂”准时开讲,各族居民在这里共学政策、共唱民歌、共讲团结故事。社区居民冯乔玉说:“我们都是龙泉人,一家人就要一起过上好日子。”(完)

【纠错】 【责任编辑: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