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刚退去,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就来帮我们重建家园了,现在村子比较干净,生活也基本恢复了正常。”威信县扎西镇小坝村村民吴天琴说。在“7·09”自然灾害中受灾严重的小坝村,历经20余天全力重建,村民生产生活正有序步入正轨。
威信县干部群众投入清淤工作
自6月底以来,我市永善、威信、镇雄、彝良4个县的部分乡镇先后遭遇罕见局部暴雨袭击,引发洪涝灾害,给当地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精准运用“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及“三查”机制,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灾后重建,快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6月30日,永善县墨翰乡铜厂沟和上小河发生泥石流灾害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作出批示,派出工作组现场指导救灾重建。永善县相关部门调运棉被580床、帐篷114顶、折叠床229张,设立临时安置点4个,向受灾群众送去粮油、肉食、蔬菜等生活物资,并为留守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群体提供医疗救助、困难帮扶。目前,永善县已下拨抢险救灾专项资金,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抢通中断道路39公里,电力、引水管网完成抢修,河道清理加固工作完成,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正常,房屋重建、群众安置方案及相关政策正在落实中。
威信县干部群众正在进行清淤
威信县“7·09”洪涝灾害发生后,7100余名救援人员、600余台机械设备连续奋战,全县供水、供电、通信、网络、公共交通等全面恢复正常。如今,烧烤城烟火升腾,麒麟盛世灯火璀璨,扎西老街人头攒动……
扎西镇小坝村村民生产生活正有序步入正轨
走进扎西镇小坝村,那棵被洪水冲刷得仅剩半截的老树依然挺立,宽敞平整的村道洁净如初,道路两旁的房屋经细心打扫后整洁明亮。村民屋顶炊烟袅袅,屋内生活秩序井然,洪水肆虐的痕迹正悄然褪去。
镇雄县“7·09”洪涝灾害发生后,全县采取“以工代赈”“一事一议”等模式,合理规划资金使用,有效利用救灾资金,重点解决群众衣、食、住、行等刚性民生需求,并强化供水、供电保障。目前,镇雄县已投入财政资金500多万元,恢复道路69条、水利设施39处、通信基站287座,临时救助群众1848人次。
彝良县海子镇群众清理淤泥
彝良县“7·21”洪涝灾害发生后,全县加大资金投入及物资调配力度,优先保障受灾群众住房重建、基础设施修复等需求。对暂时无法返回家园的群众,继续采取集中安置措施,完善安置点生活配套设施,配备床铺、被褥等生活用品,每日供应餐食和饮用水。截至目前,累计发放帐篷550顶、棉被及棉衣等保暖物资2900件,确保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在清淤清障工作中,各级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各部门累计投入专业人员140人、机械120余台(套),清理塌方79处共3.1万立方米,抢通道路5条(51公里),主干道均恢复通行,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