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绿色低碳产业园的“幸福聚力”-新华网
云南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08/06 16:31:47
来源:云南省民族宗教委

云南绿色低碳产业园的“幸福聚力”

字体:

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生产车间)(7月9日摄)。

  今年7月,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投产,8000余亩的荒山蜕变为千亿级产业高地。

  从2021年12月签约到投产,红河州以“省州县企”四级联动机制,破解山地开发与生态保护难题,省级争取能耗指标,州级打通土地“绿色通道”,县级创新“征迁+就业”模式,企业组建党员先锋队攻坚技术瓶颈。59天完成2314万方土石挖填,单日峰值突破100万立方米;40天丈量8300亩土地,审批时效较常规流程缩短5个月。

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7月9日摄)。

  高位推动 荒山跃升产业高地的红河实践

  红河州现有电解铝产能248万吨,铝合金制品产能55万吨,已形成以泸西为主,建水、个旧为辅的绿色铝产业布局。2024年,全州绿色铝精深加工产业链实现产值164亿元,同比增长20%,绿色铝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站在泸西工业园区的高点俯瞰,曾沟壑纵横的山地已化作平整台地。产业园项目启动时,165米的地势落差让人直呼“不可能”。项目签约后,红河州将产业园建设列为“一号工程”和“一把手”工程。州委书记、州长挂帅担任领导小组双组长,从州、县两级抽调170余名优秀干部火速进驻项目一线,组建项目立项、土地报批等23个工作专班。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全流程的服务,为项目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满负荷作业成为建设常态,2400台机械与各族建设者协同攻坚。作为云南省第一个按自然资源部报件新要求报国家审批的工业项目,其创造的单次报批面积最大、审批时间最短的纪录,彰显出全州上下团结一心、敢打硬仗的坚韧。

  产业集聚 低碳技术托举边疆工业新标杆

  走进云南宏合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车间,大型电解槽正吞吐铝液。“吨铝电耗比行业低500度,二氧化碳排放仅1.8吨。”该公司技术科科长蔺瑞涛说,依托红河州清洁水电优势,每吨电解铝二氧化碳排放量较传统火电生产下降86.15%,年减排1836万吨。

  “绿色铝及精深加工产业链”是红河州12条重点产业链之一。红河州以“链式思维”布局,坚持走铝产业集群化发展路子。以云南宏合新型材料有限公司为“链主”,围绕“原铝生产—精深加工—轻量化研发制造—废铝回收再利用”完整产业链闭环,聚焦主导产业引进下游精深加工企业共同入驻。

  在园区内,“铝水不落地”为企业带来了极大的竞争优势。蔺瑞涛说,下游企业直接采用电解铝液进行生产,每百吨铝成品运输油耗可降低5升以上,同时每吨铝节约金属烧损20kg、节约包装钢材3kg,可为下游企业节约每吨铝生产成本600元以上,按全年生产的电解铝计算,一年可节约成本超过11亿元。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发展后劲足的绿色低碳高端企业入驻,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凸显,为红河州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为各民族共同进步写下新的时代注脚。

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生产车间)(7月9日摄)。

  惠民增收 千亿产值浇灌民族团结幸福花

  在产业园招聘榜前,一些务工者看着岗位感慨:“家门口就有如此好的务工机会,不用再外出谋生了。”

  优质企业的入驻,为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带来了有力保障。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如同一块“共富磁石”,预计可直接吸纳约12000人就业,为各族群众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

  红河学院冶金工程专业毕业的梁城,是泸西人,他凭借着自己的勤学苦干成为云南宏合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电解车间的作业长,每个月收入超过9000元。“非常高兴能在家门口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现在我每天下班就可以回家,既能照顾父母,也能照顾刚出生的孩子。”梁城说。

  除了直接就业,产业园的发展还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运输等行业的繁荣,为各族群众创造了更多间接就业机会。同时,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循环发展,各族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共享成果,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完)

【纠错】 【责任编辑:范芳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