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号召,推动东西部发展经验共享互鉴,8月3日至4日,由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公共管理强化班(UPA)联合组成的“发展成就观察团”赴浙江省杭州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实践团参访了良渚随园嘉树养老社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华信咨询设计研究院,深入了解社会养老服务新模式,体验数字技术在传统文化中的创新与应用,探索数字技术赋能企业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杭州篇章。
实践团合影。冉骐瑞 供图
青春探访养老社区,解码银龄幸福模式
在良渚随园嘉树养老社区,实践团深入探访中国特色CCRC(持续照料社区)模式的落地实践。作为集独立生活、协助护理、专业医疗于一体的养老社区,其以 “一站式养老”为核心,构建起覆盖长者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形成“医养结合+精神滋养”的特色生态。
实践团先后来到康复护理区与生活区。在康复区,智能步态训练仪、语音控制护理床等设备的应用,展现了科技赋能养老的精准性;在生活区,“长者课堂”里绘画书法练习、乐器演奏等活动的开展,则让大家看到标准化服务对老年个体兴趣的多元开发与服务。负责人介绍,社区通过“基础服务标准化+个性需求菜单化”的模式,已为千余名长者提供定制化养老方案。
实践团在参观良渚随园嘉树养老社区。刘桂卓 供图
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此次走访让青年一代直观感受到养老产业的发展活力。从适老化改造的细节设计到银发经济的创新业态,既看到了专业服务背后的社会温度,也明晰了青年在养老事业中可施展的空间,坚定了用专业所长服务社会的信念。
数字科技焕丹青,古画新生展文脉
8月3日下午,实践团走进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深入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脉搏。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于2024年落成,以数字科技为重要载体,让众多沉睡的丹青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实践团成员跟随讲解员的引导,欣赏了唐宋元明清历代文人墨客的经典之作。典藏馆通过4K超高清扫描、AR场景还原等技术,让《千里江山图》的石青颜料纹路清晰可见,《富春山居图》的水墨晕染动态呈现,让沉睡的丹青瑰宝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实践团在参观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粱铌 供图
实践团成员表示,当古画从卷轴中“走”出来,我们不仅看懂了笔墨里的文脉,更看到了传统文化永续发展的密码。青年更应思考如何用创新思维,让更多文化瑰宝“活”在当下。
HIAS园中探“转化”,太极计划悟“刚柔”
在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的参访中,“转化”成为云浙学子解码数字治理双轨实践的关键词。
实践团走进HIAS科创园,深入探访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沿阵地,杭高院副院长陶立多次讲到了“埋下种子比等待花开更有意义”的理念,只有将科创的种子深植于产业需求与社会发展的土壤中,通过持续培育与多方协调,才能最终绽放出改变世界的科技之花。在杭高院引力波宇宙太极实验室,实践团成员从“太极”这一东方哲学符号中,解读出数字时代技术治理的深层密码——刚性技术突破与柔性政策引导的辩证统一。
实践团合影。丰耶佳 供图
“从云南的数字乡村建设到杭高院的高新技术实验室,我突然理解——数字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如何运用政策智慧把‘刚’技术‘柔’进老百姓的生活。”实践团成员刘洁表示。
华信巧解治理经,四秩智绘冷暖图
4日下午,实践团步入华信设计院的展示大厅,解读这家老牌设计院四十年峥嵘岁月,触摸中国通信产业发展的脉搏。从1984年体育场路上一间5万元起家的设计所,到如今中国通信业规模最大的信息运营咨询服务商企业之一,华信的四十年发展史恰是中国信息化进程的缩影。当实践团师生站在液冷机房模型前,千岛湖的深层冷水在透明管道中循环流动——这不仅是技术的“冷源”,更是数字中国建设的“热忱”。
华信设计院专题座谈会。张子悦 供图
在实践团与华信设计院的专题座谈会上,三位专家聚焦数字政府演进路径展开深度碰撞。三场分享层层递进,从政策范式转型到技术工具革新,最终指向人机协同的治理未来,为实践团呈现数字政府建设的完整逻辑链。实践团成员感慨:“数字中国建设的壮阔工程,既需要技术突破的‘硬核’支撑,也离不开机制协同的‘柔’性智慧,更依赖于人才‘融合’创新的源头活水。”(张子悦 亓秀兮 刘洁 袁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