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6.8万亩烤烟进入采收烘烤的关键期,连片烟田生机勃勃。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烤烟采收后,将接续种植烟后玉米、旱稻,通过“烤烟+玉米”“烤烟+旱稻”等协同发展模式,让土地在轮作中持续“生金”,为烟农增收和粮食安全筑牢根基。
土地流转破壁垒
“以前我家几亩烟田东一块西一块,收完烟叶土地一荒就是大半年。”凤庆县营盘镇里拐村烟农袁树王算起“收益账”时喜笑颜开,“现在村委会牵头把零散土地集中流转,小块并成大块,种完烤烟接着种玉米、种青储饲料,机械化耕整地,不仅提高生产效率,还节省成本。”
里拐村连片的烟田(7月20日摄)。施丽娟 摄
今年以来,凤庆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联合乡镇党委、政府,以“自愿有偿”为原则推动烟田流转。通过“小块并大块”整合重组后,划片分配,从根源上破解了以往“零星分散、管理低效、成本较高”的难题。截至7月23日,通过整合烟草和农业部门项目资金,已完成烟后种植玉米规划6200亩,完成烟后旱稻种植规划2500亩,一个个千亩连片的烟区变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科技赋能育人才
“大家在原有烟墒基础上直接播种玉米就行,注意播种深度要控制在3—5厘米,这样玉米根系才能充分吸收养分。”在凤庆县营盘镇粮烟协同示范基地的田埂上,云南农业大学的老师向围拢的产业工人们细致讲解烟后玉米的种植要点。
为推动烟后玉米种植从凭经验向“靠科学”转变,凤庆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邀请云南农业大学教授、临沧市科学技术协会专家组成“技术服务队”,围绕土壤改良、病虫害绿色防控、耕地连作障碍治理等关键技术,对流转土地上的农户和务工人员开展“理论+实操”的系统培训。
专家正在田间指导(7月21日摄)。施丽娟 摄
目前,按照政府搭台、烟草部门牵头、院校指导的模式,已培育出149支专业服务队伍,1176名懂技术、会管理的产业工人,覆盖烤烟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关键环节,服务大农业进行耕整地、播种和收获环节。
通过烟农合作社自主联系农机部门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培训,共培训取证41人,其中,取得拖拉机驾驶证15人,无人机操作证26人;同步探索“按技取酬”机制,让产业工人服务有标准、劳动有厚报,推动烤烟和大农业专业种植水平逐年提升。
示范引领促协同
“采用‘烤烟+玉米’轮作,烟田土壤肥力明显提升,比普通地块肥料用量减少近半。采用‘烤烟+旱稻’模式有效防止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使用量。”凤庆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营盘烟叶工作站负责人王赛忠表示,“烟后玉米和旱稻11月份就能收获,刚好为来年烤烟种植留出充足时间深耕晒垡,让土地‘喘口气’再发力。一茬接一茬,土壤越种越肥,收益越来越稳,这是真正的双赢。”
在示范田里开展助农移栽活动(5月1日摄)。施丽娟 摄
2025年,凤庆县重点打造3200亩粮烟协同示范基地,配套建设滴灌系统,推广“优质品种+绿色防控”技术模式,让“粮烟协同”有了看得见、学得来的样板。目前,示范基地烤烟正陆续采收,秋收后将无缝衔接玉米、旱稻种植,为实现“烟田不荒、粮仓更满、钱袋更鼓”的良好局面提供保障。
下一步,凤庆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将持续完善“烟草牵头、多方联动”机制,让烟田在守护粮食安全的同时,成为烟农增收的“聚宝盆”,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