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高速公路能承载什么?在云南昆明,昆倘高速公路正给出新的答案。通过管理创新、数字赋能和产业融合,昆倘高速公路款庄收费站已从传统的车辆通行站点,转变为集交通服务、文化展示、助农直播、员工成长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为高速公路运营服务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样本。
从“快通过”到“愿意停”
“第一次看到款庄收费站的墙绘时,我忍不住放慢了车速,那些图案让人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这里的风土人情。”常年往返于昆明主城区和富民县的货车司机王师傅说。
王师傅口中的墙绘,是款庄收费站的标志性景观。这幅由员工共同设计的作品,将当地的农耕文化、彝族绣片图案与高速公路的现代气息巧妙融合,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的一扇窗口。
改变不止于视觉。在收费站广场,一个名为“通和驿家”的24小时综合服务站为司乘人员提供着周到的服务。站内不仅配备了休息区、微波炉、医药箱等设施,墙上醒目的工会服务热线,更体现了对户外劳动者的关怀。
24小时服务的“通和驿家”(资料图)。
从“单向收费”到“双向互动”
“宝宝们看,这就是我们款庄镇的优质大米!”在“中铁昆倘高速”抖音直播间,由收费站员工组成的“路小美”直播团队正热情地向全国网友推介当地农产品。自去年6月开播以来,该账号已收获9.1万粉丝,并多次参与助农活动,让大山里的好物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线上引流,线下服务。中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西南运营中心昆倘管理处积极推动“高速+”产业融合发展。公司主动与沿线文旅部门、景区合作,推出“宝石洞旅游专线”等交旅融合产品,并通过协议为前往合作景区的车辆提供通行费补贴。
员工放松学习的“员工之家”(资料图)。
“收费站与地方产业的联动,带动我镇车流量同比增长15.2%,为镇域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昆明市富民县款庄镇党委书记杨晓东用数据肯定了这一政企协同模式的成效。
这种线上线下联动,有效盘活了路域资源,实现了高速公路与地方经济的“双向奔赴”。
从“执行者”到“经营者”
“看,这是我们自己种的多肉和蔬菜!”在办公区,收费员赵银自豪地展示着他们的“三园建设”成果——花园、果园和菜园。这个被员工们称为“绿美家园”的站点,通过组织员工共建共享,营造了浓厚的“家文化”氛围。
更深层次的变革来自于管理模式的创新。款庄收费站试点推行“高速公路收费站自营体(阿米巴)经营模式”,将核算单元划小,每日公示经营数据并进行成果分配。
员工团队直播中(资料图)。
“传统集中式运营存在活力不足等问题。引入阿米巴模式,旨在通过重塑组织架构,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更精准地对接司乘需求。”中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西南运营中心昆倘管理处总经理李健表示,这一主动革新既契合行业服务升级趋势,也顺应了云南省高速产业融合的政策导向。
在“人人都是经营者”的氛围下,员工们从成本控制到服务创新都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实现了经营效益与服务品牌的双提升。
从“交通动脉”到“振兴纽带”
全长50.267公里的昆倘高速公路,不仅拥有北斗智能监测系统、数字化运营管养平台等“硬实力”,更通过一系列服务诠释“软服务”的价值。
“我们不仅要做好通行服务,更要成为连接城乡、助力乡村振兴的纽带。”李健说,“我们正以标准化运营、智慧化养护、多元化发展为着力点,全力赋能‘高速+’新业态,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从助力“乡村振兴”的直播带货,到推动“交旅融合”的旅游专线,中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西南运营中心正积极探索将道路的通道优势转化为区域发展动能的新路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