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7/25 11:48:48
来源:大理发布

留住“绿色”乡愁:大理荣膺“国际湿地城市”

字体:

  当海菜花铺满湖面,白鹭掠过如镜的水天,大理26782公顷湿地织就的生态绸缎,再次绣上荣誉——大理市正式获评“国际湿地城市”,成为云南省首个获此认证的城市。

大理市人民政府市长王剑在津巴布韦领取“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证书

“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证书

大理市人民政府市长王剑在地区特别会议展示分享大理市在湿地保护和城市发展的成效

  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十年如一日的守护,是全民接力的温柔,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据大理市林草局介绍

大理市湿地总面积为26782.15公顷

其中受保护的湿地占比94.13%

排名全省第三

晨光中的洱海

碧波托起连绵的海菜花

如星辰洒落湖面

洱海是国家重要湿地

是高原水乡的生态命脉

洱海如碧玉镶嵌

流云变幻 美景常新

从苍山远眺洱海 杨继培 摄

罗时江湿地荷塘连天

66种鸟类在此安家

罗时江湿地 王旭光 摄

罗时江湿地 赵一舟 摄

西湖渔舟唱晚

一派水乡风光

洱源西湖 马雯 摄

玉白菜湿地公园 图源“大理文旅”微信公众号

  除了洱海、罗时江两处国家重要湿地,大理市的湿地还包括大理市生久水塘库塘湿地、大理市江前湿地草本沼泽湿地、大理市江尾湿地草本沼泽湿地、大理市小街湿地库塘湿地、大理市马久邑湿地库塘湿地、大理市北湖塘库塘湿地、大理市龙头塘库塘湿地、大理市兆邑湿地库塘湿地等,串珠成链,织就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地”的立体保护网。

洱海月湿地公园 图源“大理文旅”微信公众号

  2024年,6955万人次游客循绿而来。在洱海S弯等一场日出,于生态廊道追风骑行,成为大理的日常风景。“十年前蓝藻肆虐时,谁曾想今日能清水见底?”客栈主人杨女士轻抚窗棂,身后湖光潋滟,正是答案。

  制度为盾——

  一根界桩就是一道防线!2023年新修订的《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划定“三区两线”,生态核心区禁止12类行为,全流域36项禁令织密法网。擅自放生外来物种?最高罚5万!电鱼炸鱼?没收渔船!铁律之下,湿地有了“身份证”。

小普陀美景 杨继培 摄

  科技为刃——

  罗时江上,管护员撑船穿过芦苇丛:“看这水质监测浮标!昔日臭水塘变身Ⅲ类清水,全靠智慧水网。”湖底,海菜花根系如天然滤网吸附污染;空中,卫星每6小时传回生态热力图,预警异常。

  为了促进水体生态修复,在洱海水域开展水生植物关键类群恢复工程,种植苦草、轮叶黑藻、微齿眼子菜、光叶眼子菜等水生沉水植物。它们共同构成了洱海的“水下森林”。

  全民为脉——

  每月首个周六,就有一群“洱海清道夫”沿湖岸集结。“捡3袋垃圾换一杯咖啡——这是我们的绿色暗号!”咖啡店主理人笑着举起可降解袋。这支由旅居作家、数字游民组成的队伍,让环保成了新大理人的生活方式。

  2020年起,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指挥部(以下简称“州指挥部”)将水鸟调查纳入洱海流域水环境及水生态监测体系,成为常规监测内容,并委托大理大学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对洱海水鸟种类、数量、分布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为保护洱海生态环境、维护洱海生态平衡提供了重要依据。

白骨顶 图源“智慧洱海”微信公众号

  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6月记录到洱海水鸟达41种,水鸟最大数量达66952只,国家II级保护水鸟紫水鸡、黑颈䴙䴘、普通水雉、白胸翡翠现身洱海。

黑颈䴙䴘 图源“智慧洱海”微信公众号

  2020年至2023年期间记录到的水鸟单次最大数量分别为3.9万只、3.05万只、3.7万只以及1.8万只,依次位于上关片区、海东片区、满江片区以及太和片区。部分湖湾,如深江村、沙村湾等,还存在骨顶鸡、赤麻鸭、凤头潜鸭、绿头鸭、红嘴鸥等越冬水鸟集群的现象,集群数量从100多只到上万只。

  夕阳下的洱海,被镀上金辉。湖上泛舟的人哼起白族小调:“海菜花开花瓣白,洱海水清幸福来……”

  大理白族与洱海独特的关系,形成了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和谐共生的高原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赛龙舟、耍海会等与洱海有关的民族节庆,以及以洱海为表现主题的白族歌谣曲调、大理白剧、民间舞蹈、演唱等民族文化艺术,小普陀、南诏风情岛、罗荃半岛、金梭岛、玉几岛等独特的水上景观,为洱海湿地锦上添花。

2024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 大理州委宣传部 供图

  随着连续四届“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的成功举办,洱海保护国际影响力、传播力显著提升。

洱海上的日落余晖 马雯 摄

  洱源县规模化种植海菜花,年产值2160万元,净化水质又富农。

洱海里的海菜花。王继成 摄

  磻溪村“S弯”崛起80个直播点,月流水40万元,生态流量变经济增量。

2025年夏天 “网红”S湾游人如织 马雯 摄

  心邸咖啡馆单日迎客5000人,村民从“捕鱼人”变身“民宿主”。

生态廊道人与自然和谐美景 薛振平 摄

  2024年云南九大高原湖泊山水联赛洱海站比赛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跑者沿着美丽的洱海尽情奔跑,用脚步丈量湖光山色,沉浸式感受洱海的生态魅力。

  从徒步、赛马、骑行、马拉松,到攀岩、飞盘、帆船、皮划艇……在大理,以洱海苍山为核心的户外运动资源,可全年开展“山水陆空”户外运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底,大理共举办141个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参赛规模20余万人,观赛规模60余万人。

  今年7月,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市,《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大理正式接过“国际湿地城市”荣誉,成为全球第74个、中国第22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大理形成了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和“生态之治”的“洱海经验”,通过环湖截污、农业面源防治、生态缓冲带建设等系统性工程,实现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100%,探索出可复制推广的高原湿地保护“大理模式”,为全球湿地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

冬日洱海风光 马雯 摄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美丽乡愁画卷在苍洱大地徐徐展开。

  从“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洱海”的嘱托,到全民拾荒的咖啡暗号,大理证明:最高级的城市荣誉,生于每双手的温度。

  当海菜花年复一年铺展,我们明白——

  洱海清,大理兴。

  这曲湿地长歌,待你我共同谱写——下一个十年,更青的山,更碧的水,更美的城。

【纠错】 【责任编辑: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