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7/22 15:27:35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

和春花:23载乌蒙情,孝善暖人心

字体:

  在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中寨乡王村小组,纳西族女子和春花的名字,早已和“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的美德紧紧联系在一起。1978年出生的她,曾是玉龙雪山脚下带着一身阳光的姑娘。后来,她循着缘分嫁进乌蒙深山,把日子稳稳地安在这里。

  异乡扎根,以坚韧扛起风雨家担

  2000年,22岁的和春花与王国能在丽江相识相知相爱。两年后,她跟着王国能第一次踏上中寨乡的土地。风里裹着些山野的气息,眼前的景象让她瞬间心凉:四面漏风的土坯房,破洞的屋顶,泥泞的山路。“当时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真觉得这日子没法过。”多年后她笑着说,眼角却泛着湿意。

  可当丈夫攥着她的手微微发抖时,她又突然定了神。“嫁的是你这个人,房子能盖,日子也能闯。”她毅然决然拿出和丈夫开米线店积攒下来的全部积蓄,亲自动手翻新房屋,和泥、搬砖,终于把漏风的土房糊成了能遮风挡雨的家。炊烟升起时,她站在门槛上望着远山,心里想:“这就是我的根了。”

  命运的打击接踵而至。2005年和春花的公公患白血病去世;不久婆婆确诊脑癌;2013年丈夫又意外离世。面对失明的婆婆和年幼的女儿,她强忍悲痛:“妈,姚姚,有我在,家就散不了。”

  2014年她带着一双儿女回丽江开小吃店,租地种植中药材,尽管辛苦,可一想到能给婆婆寄去买药的钱,她就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

 孝心如炬,用坚守诠释人间至情

  2016年,面对愿带她离开困境的追求者,她看着病床上的婆婆,轻声却坚定:“妈眼睛看不见,腿动不了,我走了她咋活?”从此,她的一天从婆婆的呼吸声开始:天未亮便添柴做饭,第一勺饭总先晾给婆婆;精心腌制婆婆爱吃的酸菜;怕婆婆寂寞,干活时总絮叨着村里事。阳光里为婆婆剪指甲、捶背的身影,是村里最温暖的风景。

  直到2021年,和春花遇到了能相伴余生的人,组建了新的家庭。

  天气转凉时,新添的棉被总会先铺到婆婆床上。“婆婆也是妈,当初应下了,这辈子就不能撒手。”是她不变的承诺。

  情暖乡邻,让互助之花绽满村寨

  和春花一家的难,像檐角那串晾了半干的玉米,沉甸甸地坠着,乡亲们路过时总要多望两眼,心里头也跟着发沉。

  2017年,和春花跟社区申请建房,邻里自发相助:王叔扛锄挖地基,婶子们送菜做饭,众人合力筑起新居。农忙时有人陪婆婆说话,家里缺盐少米了,邻居会悄悄放在窗台上。“春花不容易,我们能帮一点是一点。”朴实的话语,像山间的清泉,甜透了她的心。

  她总说“受了人家的好,得记一辈子”。自家鸡下了蛋,她挨家挨户送;腌的腊肉好了,也会想着给邻里送去;村里成立“邻里互助小组”,她第一个报名,给留守儿童辅导作业时,会像对自家女儿一样,把糖果塞进他们兜里。

  如今的王村,谁家有难处,不用喊就有人搭把手;谁家做了好吃的,总会给邻居端一碗。和春花常坐在院子里,看着婆婆在椅子上晒太阳,远处传来乡亲们的说笑声,她总觉得中寨的风里,都带着甜丝丝的暖。

  这个从雪山脚下走来的女子,用23年的时光证明:爱不是血缘里的理所当然,而是困境中的“我不走”,是琐碎里的“我记得”,是岁月里的“我陪着”。

【纠错】 【责任编辑: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