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在昭通市大关县筇竹林与黄柏林交织的林海中,村民们正熟练地剥取着黄柏树皮。
人们采收黄柏(2025年7月1日摄)。
多年来,大关县立足资源禀赋,将筇竹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并创新推广“筇竹+黄柏”等木本中药材混交种植模式。这种模式既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又将连绵群山转化为惠及万千农户的“绿色银行”。
在木杆镇细沙村,村民吴乾刚的100多亩林地采用了竹药套种的方式。“今年黄柏能收六七百棵,加上筇竹和方竹的收入,一年能有十七八万元。”吴乾刚说。
大关县积极转化西南林业大学董文渊团队筇竹科研成果,大力推广生态混交种植。据了解,截至2025年,全县黄柏种植规模达44万亩,其中竹药套种39万亩。预计今年可采收1.6万亩,产干皮2000吨,综合总产值将达1.8亿元。
黄柏丝(2025年7月1日摄)。
大关县顾氏向洋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内,数十名工人正在对黄柏皮进行初加工。“我们夏天集中收购加工黄柏,日收鲜货五六吨,用工约30人。”合作社负责人顾大卫表示,“今年计划加工优质双面黄丝50吨,已接下药厂30吨订单。”
木杆镇向阳村的刘恒梅去年返乡后,来到合作社车间工作。刘恒梅表示,她去年工作了几个月,挣了两万多元,今年接着来工作。现在她的丈夫和儿子也在附近的竹笋厂、木材厂上班,不用外出打工也能挣到钱。
木杆镇向阳村筇竹林与黄柏林(2025年7月1日摄)。
从吴乾刚的山林“聚宝盆”,到顾大卫的车间“加工链”,再到刘恒梅一家的“团圆岗”,大关县以“竹药混交”为核心的生态产业模式,成功贯通了“资源培育-就地加工-市场对接”的全链条。(杨全伟、武琛蕊)
【纠错】
【责任编辑: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