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刘永岗的手机突然震动,一条短信跃入眼帘:“刘警官,孩子最近主动和我们说话了,还说要好好学习!太感谢您了!”看着屏幕上的文字,这位50岁的社区民警嘴角不自觉上扬。那些与家长反复沟通的日夜、无数次的耐心倾听,都在这一刻有了更具象的意义。
刘永岗是昆明市公安局西山分局前卫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守护学校安全是他的重要职责。自2018年接手社区工作以来,他坚持手机24小时待机,从高峰时段护学到细致入微的隐患排查、纠纷化解、安全教育、应急演练,他用7年如一日的坚守,因地制宜织就校园安全“防护网”,成为师生家长心中“随叫随到的安全后盾”。
“7600个孩子身后是7600个家庭”
前卫派出所辖区有20所知名中小学及幼儿园,共计1.8万名师生。教育资源丰富的同时,社会关注度极高,任何涉及校园安全的事件都可能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镜”。而刘永岗管理的润城学校有7600名学生,几乎承载了全所半数的守护重任。“7600个孩子身后是7600个家庭,容不得半点马虎。”这句话,他总挂在嘴边。
每周,刘永岗至少有一天“泡”在学校里,细致排查安全防范漏洞、梳理校内矛盾纠纷、整治周边文具店与培训班,不放过任何一个隐患。
他的细致,藏在每一次“看见”里。一次暴雨天,低年级学生家长带伞挤到班级门口接孩子,3000余名师生、家长拥堵在走廊。刘永岗敏锐察觉到踩踏风险,立即联系校方制定整改方案,最终实现“雨天家长不进校也能无缝接娃”,彻底消除了隐患。
他还总能在闲聊中“听”出危机。一次,老师随口提及某生状态异常,刘永岗立刻追问家庭变故、校外接触等细节,发现该生因家庭变故陷入心理低谷。他随即协同校方开展心理疏导,直到孩子逐渐恢复阳光状态。“隐患不会主动敲门,” 他说:“多到现场、多听多聊,才能防患于未然。”
晚自习后校门口亮起的路灯
在润城学校,每天下午4点到晚上11点,不同年级的学生陆续放学。为缓解交通拥堵、保障安全,辖区派出所联动多方力量,构建起“警、社、校、家”四维防控体系:高峰时段,交警在重点路段疏导交通,派出所警力、学校安保、教师及家长志愿者轮班驻守校门,引导车辆“即停即走”。其间,刘永岗一旦发现秩序问题,便会与学校商议整改。
几年前,初二、初三年级学生晚自习放学后,校门口一段道路的路灯未开启,存在安全隐患。刘永岗立即协同学校联系市政部门,推动该路段在放学时段全程亮灯,并在学生通行主路加装路灯,实现照明无死角。如今,晚自习后归家的路上灯火通明,学生们的安全感扑面而来。
在刘永岗与各方的持续努力下,联动机制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为上下学的学生筑起了多重安全屏障。
24小时待机的“安全热线”
为推动学校安保人员、教师、家长共同筑牢安全防线,刘永岗将安全工作融入日常:定期入校开展专业培训,组织消防疏散、防暴演练等实战活动,还为学生带来生动的普法课堂,用行动编织起细密坚实的“校园安全网”。
面对校园矛盾纠纷,他常带着教师团队现场处置突发事件,手把手拆解问题、传授经验,让老师们从“手足无措”成长为“游刃有余”。这份专业与耐心,让他成为师生家长的“主心骨”——遇到难题,大家总会下意识拨通那个熟记于心的号码。凭借丰富经验,他不仅高效化解危机,还帮学校梳理处置流程,让“安全网”越织越牢。如今,他的手机24小时待命,无论是深夜的紧急求助,还是节假日的突发咨询,总能得到及时专业的回应。
曾经,一名学生因与家长沟通不畅而状态低迷。刘永岗连续与家长深度沟通,指导调整沟通策略。当家长发来“孩子重拾笑容”的短信时,他盯着屏幕,眼角的纹路里漾开了欣慰的笑意。“守护成长,我们永远在线!”这句被他重复无数次的承诺,此刻正从手机屏幕渗出温度,成为他24小时待机的最好见证。
守好7600个孩子的晨昏,便是托举7600个家庭的安稳。七年光阴里,刘永岗的脚步丈量了校园的每一寸土地。那些校园外巡查的身影、调解纠纷时的耐心、深夜回复咨询的手机亮光,早已让他成为孩子们心中“穿警服的爸爸”——无需时刻现身,却在风雨突袭时,自然成为遮护成长的雨伞。(记者 赵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