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透,薄雾轻笼景谷莽莽林海。竹海深处,一声清脆的“咔嚓”如破晓音符,一桩饱满鲜嫩的生态甜笋被职业种笋人周祥精准破土。他笑意盈面,小心拭去笋上湿润的泥土:“听这‘咔嚓’一声,心里就踏实,肯定又是一棵好笋!”这悦耳的声响,回荡在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青山翠林间,也叩开了大山深处一扇新的致富大门。
竹影婆娑中,采收场面热闹非凡。乡亲们俯身于竹林,身影忙碌,随着此起彼伏的“咔嚓”脆响,一桩桩白玉般鲜嫩的甜笋被温柔采下。背筐渐渐被青翠填满,沉甸甸的丰收映衬着一张又一张喜悦的笑脸。周祥指着满筐甜笋,感慨万千:“往年这大山里的好东西,要么长不出来,要么长出来一小点也烂在地头。现在可不一样了!”他的笑容里,是生计的富足,更是希望的舒展。
这“咔嚓”声中的转变,并非偶然。景谷县笋用竹产业科技特派团、越一鹤基层科研专家工作站等省市县科技力量如清泉汇流,精准滴灌这片绿色沃土。专家们扎根村寨,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围绕甜笋良种选育、绿色丰产栽培以及无硫加工等关键技术展开攻关。专家们将复杂的知识转化为乡亲们易于掌握的“土方法”,从如何砍伐老竹子到留哪一株母竹,再从何时采笋品质最佳到如何凭那一声清脆的“咔嚓”判断笋体成熟度。县林草局工程师周荣伦在笋林边现场讲解:“我们推广的生态种植模式,不仅提升了甜笋品质,更守住了青山本色。如今,亩产效益翻番,已成现实。”
有着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身份的“景谷甜笋”,已成为景谷闪亮的绿色名片。随着订单农业的壮大和电商直播的助力,深山生态甜笋源源不断,进入全国千家万户的餐桌。种植大户李发斌边熟练地封装着自家竹林里刚采挖的甜笋,边描绘着未来:“靠着这甜笋,家里盖了新房,孩子读书也不愁了。这绿叶子就是咱山里人的‘金叶子’!”数据显示,甜笋产业已带动当地数千户农民增收,绿意盎然的竹林,正源源不断为景谷百姓带来“真金白银”。
夕阳为绵延的群山披上金辉,竹林深处,“咔嚓、咔嚓”的清脆声响仍不绝于耳,如一支轻快的丰收曲。这声音,是笋壳迸裂的生机,更是景谷人踏着科技鼓点、在绿水青山间叩开幸福之门的铿锵回响。青山做证,科技点绿成金,那漫山遍野的清脆声响,正是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动人和声。(来源:景谷县融媒体中心 舒成伟 周荣伦 叶文燕 记者: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