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老街成为热门打卡地。 记者 赵伟 摄
美编王丽娜/制图
游客在斗南花卉市场实现“鲜花自由”。记者 李海曦 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随着中高考结束,“跟着课本去旅行”在毕业生中兴起。这种旅行方式,绝非简单的观光打卡,而是将过往书本知识与实地体验融合,满足毕业生对知识的深度探索与拓展需求,成为他们成长路上意义非凡的一程。
昆明,这座在很多课本中被提及的“春城”,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众多毕业生心仪的目的地,吸引着他们去印证课本内外的别样精彩。同程旅行最新数据显示,高考后“空档期”毕业游预订量激增137%,昆明高居热门目的地第2位。
课本里的诗和远方
在地理课本中,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四季如春,被誉为“春城”。这种独特的气候条件,得益于其海拔高度、纬度位置以及季风气候的共同作用。当毕业生在盛夏之际来到昆明,一定会深刻感受到“四季如春”并非夸张之词,同时在旅行中还能进一步探究这种气候对当地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的影响,让知识从抽象变为具象。
位于百丈悬崖峭壁上的西山龙门动人心魄,举目远望海天一色,五百里滇池尽收眼底。在这里,课本中“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的诗句化作真实画卷铺展眼前。石林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是大自然历经亿万年雕琢而成的杰作,置身于石林之中,课本上对石林的描述立刻变得鲜活震撼。位于滇池之滨的云南民族村按照1∶1比例建造还原了25个云南少数民族的村寨,在这里毕业生可以深入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滇中第一山”轿子山以4223米海拔迎接勇者的挑战,在这里能见到漫山杜鹃花次第绽放。滇池绿道蜿蜒如带,串联起湿地、古村与花海,在这里能感受田园诗画的美好。
昆明老街“酒杯楼”前,毕业生纷纷举起手机留影。在这片昆明历史街区里,青砖木柱的东方书店飘着书香、马家大院传出戏曲声。入夜的南强街巷,烧烤香气中升腾着最抚凡人心的烟火气。
如果鲜花有故乡,必定在斗南。每天1600多个品种的鲜切花在此汇聚,在这里你可以实现鲜花自由,带走昆明的浪漫。篆新农贸市场不仅是一个购物场所,更是一个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点,在这里可以购买到丰富多样的云南美食和特色农产品,感受市井人情味。在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牛肝菌、鸡枞、干巴菌等野生菌看得人眼花缭乱,毕业生在这里可以了解到野生菌的种类、生长环境、采摘方法等知识,还能感受到云南人对食用野生菌的痴迷,并品尝到这些鲜美山珍。
课本里的精神文化传承
语文、历史课本中的诸多篇章也与昆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些曾在课本里读过无数遍的诗句,那些在试卷上出现的考点,都在等着毕业生实地去探寻。
1938年烽火连天,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师生徒步南迁,跨越几千公里抵达昆明时,这座城市热情地接纳了他们。在昆明组建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铁皮屋顶的教室里、茅草搭建的宿舍里,朱自清饿着肚子校勘《经典常谈》,华罗庚在闻一多家用布帘隔出的角落里完成《堆垒素数论》,吴征镒在土地庙里绘制《滇南本草图谱》……
8年间,以“刚毅坚卓”的校训为信条,这所“最穷大学”培养出杨振宁、李政道2位诺奖得主,邓稼先等8位“两弹一星”元勋,175位院士。
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博物馆内,“抗战烽火 教育长征”展区展示着师生们穿越湘黔滇的路线图;玻璃柜中泛黄的笔记本,记录着空袭警报下的课堂;复原的教授寓所里,一盏煤油灯照亮闻一多先生伏案的身影。
西仓坡小巷深处,闻一多殉难处的石碑旁刻着《最后一次讲演》全文。站在这里,那个“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铿锵之声仿佛穿越时空响起。
翠湖西岸,云南陆军讲武堂巍然矗立。这座创办于百年前的军校,培养了9000余名军事人才。走进复原的教室,仿佛看见朱德、叶剑英等青年学员在沙盘前演练战术。操场边的展柜里,学员的佩刀、课本诉说着“读书报国”的壮志。门头上“坚忍,刻苦”4个大字至今仍激励着青年奋进。
华山西路红花巷4号的朱德旧居纪念馆,记录了朱德元帅在昆明的关键人生转折。
翠湖东南侧的云南起义纪念馆,红瓦黄墙的法式建筑内,重现了1949年云南和平起义的历史风云。
甬道街72号的聂耳故居纪念馆里,“成春堂”小药铺记录着人民音乐家的童年。在这里,你能了解这位在滇剧、花灯熏陶下成长的青年,如何谱写出《义勇军进行曲》的铿锵旋律。
当我们重走先辈之路,历史突然变得鲜活。
课本里的未来启示录
这座曾庇护过烽火学子的城市,如今正为新时代青年铺开一卷充满科技感与生命力的“未来启示录”。
在昆明凤凰山上的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正打开宇宙之窗:40米射电望远镜接收着10亿光年外的脉冲星信号,AI算法正从海量数据中探寻宇宙的奥秘。
当你在志愿填报系统前犹豫时,呈贡区的云南数字经济开发区正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未来战争”:“东数西算”国家枢纽节点,上万台服务器在宝相数据中心蓝色冷光中嗡鸣,处理着上海证交所的毫秒级交易数据。工程师轻点鼠标,粤港澳大湾区的AI模型便在红土高原的清洁能源驱动下完成训练。
若你好奇“冷门学科”的价值,请走进昆明北郊的“中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银灰色液氮罐里保存着3万种濒危植物种子,足够重建一个热带雨林。
云南白药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从箭毒木树皮中提取抗癌成分,彝药古籍《启谷署》正被转化为分子结构式。
开发更多“跟着课本去旅行”线路
“孩子地理考试曾考到‘坝子’这个知识点,但他没答出来。孩子中考后,我带他来昆明短暂玩几天,专门去实地了解了什么是‘坝子’,相信这个知识点他一定会记牢的。”一名来自河北的游客说。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丽江文化旅游学院特聘教授、经济学博士曹荣光表示,“跟着课本去旅行”的兴起,反映出市场对“知识型旅游”的需求。
“知识型旅游”满足了毕业生对自我提升的渴望。在旅行过程中,他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与不同地方的人交流中,拓宽视野,了解各地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模式,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积累宝贵经验。
一名旅游从业者这样评价:“昆明的自然景观丰富多样,如滇池、石林等,这些地方不仅是自然美景的代表,也是课本中提到的重要内容,毕业生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壮丽的景色,同时学习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这些提及昆明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昆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也为‘跟着课本去旅行’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毕业生能在实地体验中感受文学的魅力;昆明还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如西南联大旧址、云南博物馆等,这些地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课本中提到的重要内容,毕业生可以在这里深入了解昆明的历史文化,感受历史的厚重;昆明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云南的民族文化,也能让毕业生参与其中,增强旅游的互动性和体验感。此外,昆明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交通十分便利,这也为‘跟着课本去旅行’提供了便利。”
曹荣光认为,昆明作为西南联大旧址、护国运动发源地,正从“网红中转站”升级为“文史打卡地”,建议开发更多“课本里的昆明”主题游线路。
随着人们对旅游体验的追求不断提高,“跟着课本去旅行”这种深度体验式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欢迎。昆明凭借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多元的民族文化、独特的自然景观、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以及政策支持和市场潜力,打造“跟着课本去旅行”旅游项目具有显著的优势。这些优势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旅游体验,也为昆明旅游产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记者 李思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