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红云红河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会泽卷烟厂(以下简称“会泽卷烟厂”)制丝车间里,各个工段有条不紊地输送着物料,叶丝冷却工序中的一套新设备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会泽卷烟厂“田德兴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研发的“叶丝冷却过程在线分选回收装置”,通过对梗签剔除物进行多级筛分、风选后再利用,让剔除的废料回收利用。
直面难题,按下创新启动键
面对生产制造端“提质”与“降耗”的难题,会泽卷烟厂以“田德兴劳模创新工作室”为项目“孵化器”,联合工厂质量、设备等相关部门骨干组成项目团队,从原料损耗、工艺优化、设备改进等方向入手,寻找突破口。
经过调查论证,项目成员发现在物料损耗方面具有较大的改进空间。为寻找改进点,团队成员用镊子从各工序剔除的物料里挑出可用烟丝进行称重,用数据摸排这些物料到底“几斤几两”。
调试校对参数(资料图)。冯琰 摄
结合数据分析,团队成员将目光锁定于叶丝冷却工序,提出“适当增加梗签剔除量,同时回收可用烟丝”的方案,力求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物料损耗。该方案凭借创新性与可行性,于2021年10月顺利通过红云红河集团科创委审核,获得科技项目立项。
闯关升级,啃下技术“硬骨头”
项目初期,工厂制丝车间技术组组长普云伟和一级维修师邱宇祥等技术骨干,整日泡在车间,钻研理论、查阅资料、摸索设备,只为找到可行的“变废为宝”技术思路。
经过物料形态表征研究,得出剔除的物料中烟丝和梗签的尺寸分布情况,根据不同形态物料悬浮速度的差异,经过数次论证、演算和现场试验,设计方案初现雏形,“多级筛分—柔性风选”组合式在线分选回收装置应运而生。
记录运行参数(资料图)。冯琰 摄
回收装置如何与现有设备无缝衔接?回收的物料能否满足掺配要求?“提质”与“降耗”如何达到有效平衡?一道道技术壁垒摆在眼前。项目组经过线上动态仿真、实地勘察、修改图纸、精确测量,并与设备供应商沟通技术细节,最终确定了装置整体设计结构。
研讨设计方案(资料图)。冯琰 摄
新型回收装置由提升喂料设备、三级振动分选筛、多通道柔性风选仪、二级水平振动筛、电控系统等组成。三级“筛子”将物料筛分为大物料、次物料、小物料和烟末,随后分别进入多通道柔性风选仪,经不同强度的风选后进入二级“筛子”,将可用物料回收并掺配到制丝生产主线。
全员“团战”,跑出落地加速度
设备安装后,现场带料试验需要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卷包等多部门协同配合。面对设备适配、工艺参数优化、成品质量检测等难题,工厂“老中青”团队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逐一攻克。
叶丝冷却过程在线分选回收装置(资料图)。冯琰 摄
“落地安装调试的那段时间,团队开启了轮班制,白天在生产现场实测数据、调整参数,晚上在劳模创新工作室复盘问题、推演方案,大家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让新设备稳定高效运行。”该项目负责人田德兴回忆。
自2023年1月投入实验以来,该设备从梗签剔除物中回收烟丝已有10余吨,并在各级抽检中,烟支刺破率下降了60%,有效实现产品质的提升。
今年5月,经过评审结题评价,该项目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团队也从本次项目中获得了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13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期刊论文7篇,形成企业标准3项,同时荣获云南中烟第一届专利奖二等奖。(完)(方瑞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