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选派2461名“自然村长”扎根一线服务群众——
山乡有支“特殊的工作队”
“‘自然村长’到咱村,家长里短系心头,俯下身子为民计,村美人和气象新,阿数瑟瞧着,啰细瑟甩着。”这首阿数瑟调子传唱于临沧市的村村寨寨,这些和谐音符,源于一支“特殊的工作队”。
临沧市地处滇西南边陲,97.5%的山区面积,84.9%的农村人口,加上多民族聚居、边境线绵延的特殊市情,让基层治理面临新的课题。
将全市划分为2461个片区,选派机关干部直插一线全覆盖,每个片区派驻1名“自然村长”。每位“自然村长”以进村走访必入户、片区民情全知晓、矛盾风险源头消、民生冷暖勤上报“四句工作法”为抓手,承担“担任片区总网格长、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主动排查化解矛盾、优化提升人居环境”5项职责任务。
去年8月,临沧创新推行“自然村长”工作机制,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为边疆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授人以渔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山雾绕、溪水响,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勐镇同化村,茶树延坡铺展。
记者见到同化村忙笼片区“自然村长”李安维时,他正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准备给村民发放花糯玉米种子。
“这个花糯玉米每亩能为农户增收2000余元,已经从最初的3户试种,到现在推广到几十户。”李安维为群众算起了增收账。“刚开始大伙儿持观望态度,现在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积极性都上来了。”李安维说。
李安维带领村民发展有机茶产业,推动2500亩茶园获得有机认证;通过“线上+线下”联动销售茶叶,带动茶农收入超67万元;开展消费帮扶,帮助群众销售近34万元的农副产品。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带动,同化村做精了土特产,村民们口袋鼓了起来。
李安维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故事,正是2461名“自然村长”扎根乡土、服务乡亲的缩影。
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这些“自然村长”各展所长:临翔区蚂蚁堆村田杏丫片区“自然村长”王铂俊化身电商达人,让“蚂蚁珈言”飞出大山;镇康县蔡何村何家寨片区“自然村长”李强成为“产业红娘”,帮助村民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沧源佤族自治县嘎多村一号片区“自然村长”李正华依托务工协会搭建就业桥梁,组织5000余人次就近就业……
“自然村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专业破解难题,播撒下希望的种子,让产业之花在田野盛开。
“‘自然村长’不仅带来了致富门路,更带来了发展新思路,我们在工作中学习,思想有很大进步。”同化村党总支副书记俸玉宏深有感触地说。
如今,管理技术有人教,直播带货有人引,产品销路有人拓,这些扎根乡土的“领路人”从“授人以渔”的理念出发,培育了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春风化雨 既要“当天平”又要“解疙瘩”
四十年恩怨,一朝化解。在云县茶房乡茶房村,两位白发老人握手言和,积怨已久的邻里纠纷在袅袅茶香中画上了句号。
时间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老罗与老陈两家因边界不清引发纠纷,三级法院的判决书未能化解的心结,在“自然村长”李应东、杨俊峰的耐心调解下得以解开。
两位“自然村长”查阅了几十年的档案,走访了多位村民,前后调解数十次,用“老办法+新思路”,在法与情之间架起和解的桥梁。茶房乡政法委员吴泉感慨:“两位‘自然村长’把工作做进群众心坎里了。两家晚辈都说,要不是他们用心调解,这心结真要成为死疙瘩。”
这是临沧市“自然村长”化解基层矛盾的生动一幕。
“电线杆栽错地方?莫急,我们现场看。”云县田心社区小田心片区“自然村长”郑勋来召集几家当事人,2小时便让村民和电力公司统一了意见;永德县户乃社区一片区“自然村长”徐雄声,修复了堵塞多年的排水沟,疏通了群众淤积多年的心结;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撒镇撒马坝片区地处三村交界,治理难度较大,芒枕村一片区“自然村长”桂含玉深入走访,倾听民声,化解矛盾……
“过去调解靠嗓门,现在讲法更讲情。”沧源县永和社区二号片区“自然村长”田晨星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村里的情况。这位能讲法律术语也能唱民族古调的“调解员”,展现了临沧市2461名“自然村长”的多元风采。
截至5月10日,临沧市“自然村长”累计走访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2.99万余人次,共参与排查矛盾纠纷12260件,化解10155件,化解率达83%。
山风掠过澜沧江畔,穿梭在茶山村寨的“自然村长”,用乡情乡音融化坚冰,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滇西南绽放出别样光彩。
山水家园 既要“生态美”又要“环境美”
被誉为“中国滇红第一村”的凤庆县安石村因滇红茶而富裕,因茶花而驰名,再加上“自然村长”罗国媛与村党组织的“厕所革命”配套污水收集、垃圾分类、日常保洁和“1+3”人居环境提升举措,勾勒出美丽乡村画卷,吸引着八方宾客。
“现在村里比城里还美。”茶花种植户罗正家的庭院里,百余株茶花竞相绽放。自从村里环境改善后,前来赏花买花的游客越来越多,他家的收入也跟着提升。整洁的村道、雅致的庭院,让这个滇红古村焕发生机活力。
青山绿水间,临沧的“自然村长”将“千万工程”的宝贵经验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用双手描绘出“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临翔区勐准村细腊房后南片区“自然村长”付开玲将艺术融入治理,把二十四节气绘上电线杆,让基础设施变身“文化日历”;耿马县贺派村一片区“自然村长”李慰博推行“划段包户”,59个责任区实现保洁常态化……
“自然村长”引领新风尚,乡村焕发新气象,茶房村党总支书记杨克富由衷感慨:“起初村民都觉得‘自然村长’是来走过场的,可当他们弯下腰捡垃圾、撸起袖子清沟渠时,大家都被感动了。现在连村里的小孩都知道把垃圾扔进桶里,这种改变比任何说教都来得实在。”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关系人民群众能否感受党和政府温暖的“神经末梢”。正如永德县龙竹棚村第一片区“自然村长”张拓的驻村日记所写:“我带着使命走进村,在解决‘顶天立地的大事’和‘家长里短的小事’间,品出了乡村振兴的千般滋味。”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乡土上,2461名“自然村长”正用汗水浇灌着改变。当第一株热情果开出金黄的花朵,当山火中留下逆行的背影,当爱心募捐箱装满沉甸甸的牵挂,当电商订单提示音第一次在深山响起……所有的艰辛,都化作了群众脸上甜蜜的笑容。(记者 隋鑫 李春林 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