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腻脚彝族乡腻革龙村委会新店村的烟田里,村民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39岁的烟农普迎安正用一双粗糙的大手,握紧现代化农业的“金钥匙”,通过机械化作业走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铁犁破土:传统烟农的转型之路
2015年,普迎安第一次走进烟田时,背上的竹篓还装着父亲“传”下的镰刀。“那时种烟靠天吃饭,弯腰弓背干一天,晚上腰疼得睡不着觉。”普迎安回忆道。
近年来,随着丘北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大力推广机械化种植,普迎安眼睛亮了:“机器能跑的路,为啥要用脚去量?”他多方学习先进经验后,率先购置了一台耕地拖拉机。这台“铁牛”不仅让他的烟田翻耕效率大幅提升,还显著降低了人工成本。“现在有了拖拉机,一天能完成十几亩地的作业,省时又省力!”普迎安说。
普迎安在整地理墒(资料图)。
飞翼护苗:无人机带来的新希望
更让普迎安欣喜的是,机械化作业不仅提高了烟叶的品质,还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尝到甜头后,普迎安又将目光投向了植保无人机。往年他和妻子背着药桶喷药,不仅累得腰酸背痛,还常因操作不当影响药效。“每次喷药都像打仗,后背被药桶勒出紫印,药水溅到皮肤上火辣辣地疼。”
在丘北县腻脚烟站生产技术员的建议下,普迎安报名参加了植保无人机实操培训。培训场上,经验丰富的操作员亲自示范,手把手指导他调整飞行参数,从悬停高度到航线规划,每一个细节都要经过反复推敲。培训结束后,普迎安入手了一台无人机,打药难题迎刃而解。“无人机喷药均匀、精准,效率是人工的十几倍,而且操作简单,轻轻松松就能完成大面积作业。”普迎安说。
丘北县腻脚乡架木革连片种植区航拍图(资料图)。
共享农机:机械化浪潮中的互助情谊
机械化种植不仅让普迎安自家的烟田焕发生机,还为他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烟农们通过“共享农机”微信群下单,谁家需要翻耕、打药,直接在群里喊一声,就有“农药手”上门服务。普迎安靠着拖拉机和无人机,在农闲时接单代工,一年能额外收入一万元左右。
近年来,丘北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以推广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为抓手,推动烟叶生产从“汗滴禾下土”向“农机展锋芒”转变。如今,普迎安的拖拉机和无人机成了他最得力的“左膀右臂”。这片被祖祖辈辈耕作过的土地,在机械化浪潮的洗礼下,正书写着新的丰收故事。(完)(陈绍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