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不过马游坡喂,云白不过梅葛歌,烟草公司情意长,金叶铺到彝家窝……”分布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官屯镇马游村的彝族梅葛调在山间回荡,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以及新时代的奋斗故事。
马游村举办一年一度的“梅葛文化节”(资料图)。高熊 摄
梅葛调起源于马游村,2008年6月,楚雄彝族梅葛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为之前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梅葛调面临失传。要传承就要留得住人,如何让马游村的彝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赚到钱,成为马游村党总支书记、梅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罗文辉心里的愁。
转机发生在2022年,姚安县官屯镇马游村与姚安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积极探索粮烟协同发展工作,进一步摸索出“村两委+合作社+村办公司+社会企业+基地+农户”新模式,走出一条多元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建设和美乡村的新路子。
多元发展迎转机
马游村充分依托当地高寒冷凉气候适宜芥菜生长、加工腌制的梅干菜品质上乘、烟叶采摘后的冬闲田集中的优势,利用农村闲置空地、房屋资源为梅干菜初加工提供充裕空间。
马游村村民自富荣介绍:“一亩芥菜产量大约有5吨,新鲜芥菜价格为每公斤0.5元,每亩芥菜能有2500元收入。马游村气候适宜种植芥菜,且成熟期短,收完芥菜刚好能接上烤烟种植的时间,实现了一块土地双收入。”
趁着“东风”,马游村注册成立了公司,引入外省企业开展合作,实现企业与农村、市场与农户优势互补、分工合作、互惠双赢,把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村办公司建成生产车间,负责收购村内外群众种植的芥菜开展梅干菜初加工。通过融合发展,马游村及周边群众开始积极发展梅干菜产业,实现了从种植芥菜、销售初级农产品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综合经营发展的转变,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激活了产业发展促农增收引擎。
随着“烟后种植”产业的发展,马游村一个农民工在村办公司务工全年工资收入达15000元左右,加上种植芥菜收入,户均年收入可达18000元左右,极大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群众增收兴传承
老百姓赚到钱,自然就留得下来。马游村成立了梅葛文化站和梅葛表演队,定期不定期组织培训和演出,使梅葛调的生存空间得到了较大拓展。为传承保护梅葛文化,村里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了“义学堂”,收集了梅葛文化的书籍、音像资料、乐器、刺绣、手工艺品和劳动工具等民族文物,建成了马游民族文化展览室。
近年来,马游村的路在变、产业在变,人也在发生着改变,但大家对于文化传承的憧憬却始终未变。借着产业发展,村民们农忙时发展种植业,农闲时参加村里组织的梅葛表演队及彝绣小院,唱歌、打跳,梅葛调也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保护。(完)(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