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5/15 10:00:59
来源:云南日报

元江滇南苏铁保护取得新进展

字体:

人工繁育的滇南苏铁幼苗。

  滇南苏铁是元江干热河谷特有极小种群物种,曾濒临灭绝。近日,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技术应用所宣布,2024年实施的滇南苏铁野外回归项目取得关键性成果,人工繁育的1000余株幼苗在原生境成功存活,存活率超过91%,标志着这一古老孑遗植物的种群恢复迈出重要一步。

  走进位于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的一片滇南苏铁野外回归原生境,一株株人工繁育的滇南苏铁幼苗已经扎根生长,新叶舒展如剑,牢牢抓住土壤,焕发出勃勃生机。科研人员蹲下用手扒开根茎旁堆放的落叶,向记者介绍滇南苏铁的生活习性和生长分布情况——苏铁俗称“铁树”,是与恐龙同时代的生物,被科学家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目前,全球有苏铁120种,中国有20种,元江有滇南苏铁和陈氏苏铁两种。其中,滇南苏铁属于云南特有种,是雌雄异株植物,自然繁殖率低,种群数量稀少,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级别。

  为了保护滇南苏铁、遏制种群衰退,生态站科研团队从2022年开始启动野外种源收集计划,科研团队首先对元江保护区内的滇南苏铁和陈氏苏铁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开展了人工繁育实验。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站副站长温韩东介绍:“2023年之后,我们就萌发了3000余株滇南苏铁的种子,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已经回归的一部分,萌发了苗之后我们又把它们回归到野外。”2024年7月,1000余株成功繁育的健壮幼苗分批次回归至元江辖区的原生境,科研团队采用“科研—繁育—监测”一体化保护模式,确保幼苗与自然环境相适应,有效遏制极小种群物种衰退。目前,生态站科研团队共储备幼苗3000余株,未来将分批次进行野外回归工作,为干热河谷生态修复注入力量。

  滇南苏铁野外回归,是我国干热河谷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的典型示范。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技术应用所所长李寿琪说:“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在元江西岸回归滇南苏铁3000株,在元江东岸回归陈氏苏铁2000株,在元江生态站建设苏铁专类园,收集全国苏铁类进行科学研究,为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记者 杨茜 通讯员 赵媛 白详)

【纠错】 【责任编辑: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