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云南“三个定位”为使命,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引领,在特色党建、治理体系、人才培养等领域全面发力。3年来,学校9大提升行动38个专项任务逐步落实、落细、落地,各项工作成效逐步显现。
党建引领 厚植根基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党建工作,2个党支部被选树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3个二级学院党总支、10个二级学院党支部、2个“双带头人”工作室被选树为云南省委教育工委一流党建示范党组织、2个党支部被选树为云南省委教育工委“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
在思政教育方面,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筑牢新时代理工类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根基,打造“红色机电”品牌,开设张桂梅思政大讲堂分课堂、组建“红色螺号”宣讲团、举办“机电先声”讲座及一系列思政实践活动,思政教师荣获省级及以上教学奖项18项。
此外,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还探索出“一核两翼三级四平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机制,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派出驻村工作队员23名,援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逢春岭乡独家中寨村和吉居坡上寨村两个篮球场和独家小学运动场,为独家村种植茶树600余亩;开展国学进课堂、送教入门等活动,积极探索“1+4”模式,坚持党建引领促振兴,实施产业振兴、教育振兴、消费振兴、技能振兴项目,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治理,选优配强驻村队员,近年来获县级及以上各类表彰的有11人次,获省级表彰2人次。
教学改革 提质增效
在教学改革方面,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立项培育教学项目共121项,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2项,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1门,入选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本,多门课程、多个教师教学团队获省级立项或获得省级奖项。
在推动数字校园建设方面,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入选“第一批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通过“智算中心建设项目”和“AI课程建设项目”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建设智慧校园大数据平台;举办“人工智能2.0时代下的职业教育技术创新与教学创新变革”教研活动,邀请专家讲座,提升教师对AI技术的理解,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产教融合 重视创新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在产教融合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实现资源混合、人才共育。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开发了32门飞机维修类课程,校企共建5门飞机维修类课程资源库课程,培养了学生1168人(含在校生),并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成立民航技术产业学院。
此外,学校还组建了行业性和区域性产教融合集团,联合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港翊航空技术有限公司、东方航空技术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同组建云南省民航维修产教融合共同体,并开展实体化运作。
在科技创新方面,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获批建设的云南省教育厅工程研究中心及科研创新团队共2个,并持续建设3个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学校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培育校级科技创新团队16个;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省部级课题8项、地厅级35项。目前,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获专利授权14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合作创新研究团队项目1项。
人才强校 多元发展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双高”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成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4个,柔性引进国家技能大师4名,培养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首席技师3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名匠”培养对象1名,引培博士15名,引进银龄教师9名。
同时,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优化学生发展指标,目前,学校学生在国省行业技能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40余项、省部级奖项160余项,并曾获云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特等奖、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省级决赛1金2铜等奖项。
国际合作 开放共赢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构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化职教体系。学校牵头研发《老挝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中老机电人才培养项目”获澜湄职教联盟优秀案例。
学校还建成南亚东南亚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中心,承接中缅“万千百”技能人才培养,为越南中资企业开展“互联网+技能”线上培训,累计完成2000人次培训课程;与爱尔兰大西洋理工大学合作办学项目实现招生,在老挝、菲律宾建成“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持续扩大“留学机电”品牌影响力,已招收9个国家300余名留学生。
站在“三年行动”计划收官节点,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将以“双升”“双提”为战略牵引,勇担“技能强国”使命,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助推学校顺利转型升级,实现长远发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贡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