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东西部协作,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
一头是中国经济的龙头上海,一头是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云南。协作本身就是创新之举,开展协作更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依托沪滇协作机制,昆明市与上海市不断深化两地交流合作。尤其是近年来,昆明市紧抓机遇、主动作为,持续探索深化跨区域产业协作新机制,出台重点产业协作园区管理办法,统筹划定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以及磨憨—磨丁合作区2个重点产业协作园区,推动东西部产业协作不断取得新成效。从娟姗鲜奶到小粒咖啡、从企业落地到共建产业园区,沪滇协作实现从扶贫帮困向产业协作转变、从“输血”到“造血”的可持续发展,为东西部产业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示范。
龙头项目见证“昆明速度”
昆明城东,经开区清水片区,在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首批“业主”之一——云南科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智能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机器人有序地工作着。
这样在行业内不多见的高端设备,在其综合实验室里还有不少。
云南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祁龙军介绍,开园以来,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签约入驻,其中既有来自上海等东部地区的企业,也有昆滇本土的优质企业。入驻园区既能搭上沪滇产业协作的快车,也是企业本身的一次提质升级。
时间回转到2021年,根据党中央统一部署,沪滇结对范围扩大到云南全省,立足“上海真情帮、云南努力干”,沪滇两地不断完善协作机制、拓宽协作领域、创新协作方式、深化协作内涵、用好协作资源。同年10月,上海临港集团与云南省投资促进局、昆明市政府签署合作共建临港昆明科技城框架协议。
此后,随着沪滇两地政企的高度重视、高效沟通,从构想到项目签约落地,再到动工开建、竣工交付,350天,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42栋标准厂房全部封顶,在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两周年之际宣布正式开园,跑出了“昆明速度”。
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定位为东西部产业协作的龙头项目和示范项目,通过“上海企业+云南资源”“上海研发+云南制造”“上海市场+云南产品”“上海总部+云南基地”协作模式,全面深化园区开发建设、经营管理、产城融合、人才交流、品牌输出等方面合作,以“上海理念”高质量推动产业招商,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来昆投资兴业。开园以来,已有109家企业注册落地,招商面积突破10万平方米,涵盖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带动配套产业链式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截至目前,累计有16家企业入驻,科仑检测、巴莱咖啡、恒畅农业等10家企业投产运营。
由脱贫帮扶迈向产业赋能
走进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6号楼,浓浓的咖啡醇香扑鼻而来。这里的5层楼,云南巴莱咖啡有限公司分别布局了咖啡烘焙、萃取、仓储以及产品研发。作为园区第一家开门营业的“业主”,巴莱咖啡搭乘“东风”,积极布局新赛道。云南巴莱咖啡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秀峰介绍,公司正在加快建设分子精品加工实验室,与昆山、上海企业合作开展先进设备研发,部分产品已投入生产车间。
巴莱咖啡只是近年来沪滇协作领域拓宽、模式创新、内涵深化的案例之一。祁龙军介绍,与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开园时同期开馆的上海云品入云廊及临港昆明展示中心,不仅是云南产品卖到上海的窗口,也在反哺产业,正在积极洽谈的知名高校植物萃取技术项目有望落地昆明。
沪滇产业协作也在大通道建设及口岸经济、园区经济发展等方面迈出关键步伐。
2023年10月,“沪滇·澜湄线”国际货运班列首发,打通中国东部沿海与老挝等南亚东南亚国家间的物流新通道,有力促进沪滇之间资源禀赋优势互补、深化东西部协作。
2024年6月,昆明市政府与上海普陀区、松江区签订《深化沪滇协作共建磨憨沿边产业园区》,磨憨—磨丁合作区与上海松江经开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东西部协作和跨区域合作园共建为抓手,进一步创新区域间产业转移合作模式。上海临港集团在磨憨围网区首发建设跨境服务中心项目,并成立云南磨憨沪滇临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云南磨憨沪滇产业联动发展有限公司,深度聚焦“跨境服务中心、跨境物流中心、国际产能高地”建设,构建“沿边—内地—沿海”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布局,打造沪滇协作新样板。
今年初,在沪滇“16+16”重点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工作推进会上,上海与云南共同启动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工作。这标志着以重点园区共建为突破口,沪滇产业合作全面启动,沪滇东西协作由脱贫帮扶迈向产业赋能,由单向“输血”转为持续“造血”。乘着“东风”,昆明也将持续深化沪滇协作机制,不断推动东西部产业协作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记者 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