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盘龙乡东北隅,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云雾缭绕间,海拔1500米的明德村坐落于此。举目四望,青瓦土墙的民居依山势错落排布,数百亩烟地顺着山形铺展。一个头戴草帽的烟农正穿梭田间,他就是明德村的烟农王廷来。这位43岁的烟农既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更是传统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实践者。
王廷来家完成滴灌铺设的烟地(资料图)。
山村蝶变 烟田焕新生
明德村曾是典型的“望天收”村寨,面对喀斯特地貌带来的缺水困境,王廷来在二十年前毅然选择烤烟种植作为突破口。“当时村里人都说这是‘啃硬骨头’,但我相信只要肯下苦功,山坡坡里也能种出金叶子。”回忆往昔,王廷来的目光依然坚定。他白天顶着烈日侍弄烟苗,夜晚点着油灯学习种植技术,硬是在缺水的山坡上挖出蓄水池,用双肩担来保苗水,让原本贫瘠的土地逐渐焕发出生机。
如今,走进王廷来的烟田,现代化农业设施令人耳目一新,烟地里也铺上了滴灌带,“以前浇地得靠人一垄一垄地浇,费时费力。”王廷来乐呵呵地回忆,“现在可不一样了,只需启动开关,水溶肥就能通过滴灌带直达根部,既省事又省力。”
在烟草部门的推动下,一场绿色革命也在烟田悄然发生。近年来,烟田里的太阳能杀虫灯与性诱捕器构成立体防控网,蚜茧蜂防治蚜虫的生物技术替代了化学农药。“过去杀虫只能靠打药,现在害虫都‘自投罗网’了。”王廷来说道。
烟叶生产数字化转型也让这位老烟农尝到了科技甜头,通过“香叶智农”平台,王廷来实现了从种植计划申报到专业化机耕、植保、烟叶预约交售的“一屏通办”。“以前跑烟站要半天,现在手机上操作,5分钟就能搞定。”王廷来说,他还参加了机耕服务队,不仅为家中增加了一笔收入,通过服务其他烟农,也让全乡宜机化烟田实现了机械化耕作全覆盖。
王廷来驾驶农机进行耕整地作业(资料图)。
聚力破困 彰显新气象
起初,明德村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棘手的难题,其中土薄水少的问题尤为突出。幸运的是,砚山县政府和县烟草专卖局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明德村的发展出谋划策,一项项改变在悄然发生。原本崎岖难行的山路逐渐被宽敞平坦的机耕道路所取代,一个个水窖如雨后春笋般修建起来,有效地解决了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如今的明德村早已焕然一新。王廷来不仅自己过上了富足美满的好日子,也积极带动周围的乡亲们一起走上致富的道路。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各种新技术,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模式。
经济果木种植在这片土地上蓬勃发展,漫山遍野的果树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烤烟产业也蒸蒸日上,一片片金黄的烟田承载着村民们的希望和梦想。整个村子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和谐美丽的景象。
展望未来 描绘新图景
伴随着村庄产业的发展与繁荣,村民们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脸上的笑容像花朵般绽放。看着这一切可喜的变化,王廷来的心中满是自豪与期待,那股子对家乡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在他的眼眸中闪烁着熠熠光芒。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烟”,王廷来的奋斗轨迹折射出砚山县烤烟产业的转型升级。全县核心区烟田全部配套节水滴灌技术,水肥利用率大幅提升;建立的“职业烟农+专业服务”体系,培育出4522名持证职业烟农;通过粮烟轮作模式,亩均收益较传统种植显著提高。
站在烟田边眺望,王廷来黝黑的脸上挂满笑容,“现在种地也要讲‘科技含量’了,机械化作业减轻了劳动强度,滴灌系统让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连打药也用上了无人机,又快又准。”在砚山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像王廷来一样的烟农们正用勤劳的双手,书写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乡村发展新篇章。(完)(廖志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