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监力量助力普洱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新华网
云南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05/09 17:16:10
来源:云南省药监局

药监力量助力普洱市中药材产业发展

字体:

  春季,在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良品益康道地中药材GAP种植基地,白及、黄精等作物长势良好。多年前,这里曾是闲置地,如今已成为普洱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标杆之一。近年来,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管部门多举措助力当地中药材企业发展,如今,普洱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5.77万亩(其中林下中药材28万亩)、产量11.94万吨、综合产值130亿元。

  推进中药材GAP基地建设

  “我们是云南首家GAP认定基地,有种源优势,并收集了全国各产区的白及,建立资源圃。我们自己育苗、栽种,育苗采用无菌繁殖,保证品种的纯正。种植端的高标准,让产自普洱的白及与其他地方的白及相比有明显不同。”普洱良品益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礼中说。

  2023年10月,《云南省中药材GAP基地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印发,云南省启动中药材GAP基地评价工作,促进中药材生产加工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相结合,推动云南省中药材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全国中药生产企业(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和中成药上市许可持有人)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的中药材。

  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四级调研员王海春介绍,GAP基地评价开展之初,企业对中药材GAP认定工作并不了解,想要通过认定面临着良种繁育工作如何规范、产业规划如何制定、基地生产监管如何开展等诸多问题。

  为此,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派出中药材方面专家,帮助其选出适宜白及生长的“黄金地带”,并在基地筹建阶段就进入普洱良品益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指导培训工作,面对面为企业答疑解惑,加深企业对中药材“GAP”的理解,同步帮助企业发现、解决在推进GAP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中药材GAP示范建设工作推进。

普洱市药监部门工作人员在白及种质资源圃与王礼中(右一)交流(4月16日摄)。

  在该公司选育新品种“良宝大白及1号”后,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积极联系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对公司新品种进行原植物形态、DNA条形码分子鉴别,以确保新品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兰科植物白及。此外,在该公司编制和修订内部白及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和操作规程时,普洱市药监部门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给出了专业意见。

  “普洱市市场监管局帮助我们申请乡村振兴资金,找专业技术团队帮助我们定标准、做检验;协助我们收集全国白及样品基原,提升白及质量标准。

  “有个‘GAP’认证,人家就愿意跟你合作,现在公司的订单都是外面公司找过来主动合作。”王礼中说,凭借“GAP认证”优势,公司成功入围全国中药饮片集采,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凭借这一优势,公司基地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超600万元,带动乡村就业4000多人次。

 助力林下药材成“财”

  在普洱市思茅区的森林深处,当地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野生药材仿生种植,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产业振兴+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淞茂谷是普洱淞茂谷林下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建立获国家批准的林下利用野生珍稀药材基地,种植有龙血树、余甘子、石斛、滇黄精等各种中药材。2024年,淞茂谷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320亩。目前,该药材基地也在探索通过“GAP”认证的路径。

  “药监部门不仅会定期对我们的中药材进行农药残留检测,还会在中药饮片生产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指导。”总经理高建波介绍,公司将中药材野生种源移植到林下,采用林下仿野生模式进行种植,并采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管理方式,定期监测湿度温度。依托中药材资源,该公司将珍稀药材保护、开发、科研、加工、销售、种植技术推广、中医药健康旅游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中药材康养旅居模式。

淞茂谷野生珍稀药材基地种植的林下中药材(4月15日摄)。

  目前,普洱市有中药材龙头企业60户,建成“两院”院士及专家工作站75个,15家企业被认定为云南省“定制药园”,认定数位居云南省第一。

  截至2024年底,云南省已有14家企业26个基地通过GAP评价,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发布10期中药材GAP延伸检查结果的通告,14家药品生产企业的26个产品可标注“药材符合GAP要求”,数量居全国前列。目前,云南省GAP基地总面积达1.5万亩,覆盖三七、重楼等12个道地品种。(完)

【纠错】 【责任编辑: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