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冬破晓、天至微明。此刻,一列列车厢正在股道中静静蛰伏。这是云南铁路枢纽站——昆明东站一天中难得的宁静时刻,每天在这里到达解编和编组出发的车辆上万辆,联通了全国各地,繁忙的运输生产让铁路养护工作只能见缝插针。
7时30分,在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铁昆明局”)昆明东站编组场北侧的调度大楼里,6名工务专业女子防护员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一个控制台,一人一台电脑、一人一部电话,便是她们工作的“家当”,由于要不断向现场发出安全提示信号,现场作业人员称她们为“小喇叭”。
驻站防护员庄雪梅每天的任务,是按照铁路检修计划既定的“天窗”时间,横向和车务等单位做好信息对接,竖向盯控运输情况和施工进度,根据来车情况及时提醒施工现场,保证施工安全。
临近春节,年货运输繁忙,对于驻站防护员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要想时刻准确掌握现场作业人员的所在位置、行走路径,就必须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份具体精准的“动态模型”,而担起这份重任的,是包括庄雪梅在内的国铁昆明局昆明工务段昆明线路车间的6名女职工。
为了确保现场作业安全,她们往往需要提前半小时到岗,与现场防护员、作业负责人进行对讲机通话性能试验、建立防护体系,从这一刻开始,她们的一举一动便与作业现场的安全紧紧“栓”在一起。
作业过程中,她们要认真观察控制台上的信号显示,时刻盯控列车运行情况,每隔3至5分钟就要进行一次通话确认,还要通过手持终端及时通知现场防护员与作业负责人列车运行情况,确认何时上线作业、何时下道避车等,一天下来,防护记录本常常要记满两三页。
车站车流不息,每一次“天窗”点内作业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时机,更换钢轨、道岔整治等许多重点工作都在此刻进行。为了确保“天窗”利用率最大化,即便点内没有列车通过,她们仍不敢有丝毫大意,时刻关注、及时提醒,只为当好施工现场的“好帮手”。(马顺英 赵超 李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