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4 11/15 14:32:53
来源:新华网

“法治筑基 创新引领 共塑司法新篇章”昆明法院系列访谈│⑩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法院

字体:

  问:2023年以来,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

  2023年以来,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寻甸法院”)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职责,做深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2023年收案11586件,结案11285件;2024年截至8月31日,收案8830件,结案8215件,审判运行态势良好。具体来说,寻甸法院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强化依法履职,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寻甸法院坚持严惩与深治并行,审结刑事案件1071件,追究刑责1233人,其中,审结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电信诈骗罪等案件231件,追究刑责337人;坚持定分与止争并济,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11565件,其中调解、撤诉4772件;坚持刚性与柔性并进,执结各类执行案件6743件,兑现6.14亿元。

  紧盯形势任务,服务保障寻甸高质量发展

  寻甸法院司法护航优化营商环境,审结涉企商事案件3990件,涉案金额达232.28亿元,执结涉企案件1054件,执行到位标的2.37亿元,审结破产案件6件;服务绿美寻甸生态建设,审结非法采矿、滥伐林木、非法捕捞水产品等涉环境资源犯罪案件11件,追究刑责37人,审结涉环境资源行政案件8件;开展“庭审走近民众”阳光司法活动86件次,送法进学校、进企业,讲授法治课11次,通过“两微一网”发布以案普法稿件281篇,以司法普法助力全民守法。

  践行司法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

  寻甸法院审结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等领域民事案件6129件;审结婚姻家庭、赡养抚养等案件2096件;审结劳动争议案件63件。同时畅通优化立案服务,践行首问负责制要求,网上成功立案5095件,网上立案成功率为61.11%;深入开展执法司法案件(事项)当事人监督评价回访工作,对当事人不满意事项22件次进行及时回访、靶向整改,推动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深化改革创新,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

  寻甸法院“抓前端、治未病”,诉前成功调解案件3214件,向主管部门、行业组织(行政组织)等发出司法建议8份;严格管理审限,法定审限内结案率98.49%;深化分调裁审工作,民事速裁快审案件7596件,占比65.69%,小额诉讼案件适用率提升到56.8%,案件平均审理天数同比从40.25天减少到31.37天。电子送达6736次,电子送达率86.1%。

  强化政治引领,锻造忠诚干净担当法院队伍

  寻甸法院强化教育培训,组织干警2300余人次参加各类培训172期,做实“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在一案一事中厚植党的执政根基;持续加强司法实务研究,1个案例入选《中国法院2023年度案例》,1个案例入选云南省高院行政审判白皮书年度典型案例,2篇论文入选全省法院首届“六优”评选“优秀学术论文”初评名单;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狠抓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落实,干警填报“三个规定”记录2113条。

  问: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提供创新的司法服务?有哪些具体措施和成效?

  寻甸法院所在辖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3%,居住着汉族、回族、彝族、苗族等16种民族,民族分布上存在“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经济发展上既有企业密集的产业园区,也有条件艰苦的高寒山区。对此,寻甸法院紧扣创新导向、问题导向、民生导向,通过传承红色文化、深挖民族传统潜力、融会现代司法理念,以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切实回应人民群众期待,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传承红色文化精髓

  寻甸法院充分挖掘中央红军长征两次过寻甸的红色革命史,将红色革命精神与司法为民宗旨相结合,着力打造柯渡“红色法治”特色法庭,不断探究新时代乡土纠纷解决路径,以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长征精神,实践全程、全心、全力调解的“三全调解”新机制,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发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长征精神,设立“丹桂飘香家事调解室”,设身处地想当事人之所想,急当事人之所急;从保留至今的“红军绝对保护回家工农群众利益”标语中,汲取红军重视民族平等团结的红色法治思想,设立“石榴籽民族团结调解室”,为辖区群众提供更好的司法服务。2023年以来,柯渡法庭结案1291件,其中调解结案745件,撤诉148件,调撤率69.17%。

  深挖民族传统潜力

  在传承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寻甸法院将“以人为本”“孝敬”“谦让”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牢固树立“每一个司法案件都是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意识,创新纠纷调解方式,积极回应民生诉求,用心用情稳妥处理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等领域的民生案件6129件。针对辖区山区面积广,少数民族居住较为分散的特点,利用“街天”群众聚集赶集,以及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等契机进行普法宣传,通过“赶集普法”和“节日普法”,进一步提高了辖区群众的法律意识,引导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

  融会现代司法理念

  寻甸法院积极投身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要求干警“沉下去、听进去、说出来”,向群众阐释解决纠纷的方法途径,引导群众树立多元解纷观念,并通过“拉家常、摆事实、讲法律、明是非、化矛盾”等方式来处理纠纷,一系列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求,积极开展“互联网+”电子诉讼服务。同时践行首问负责制要求,推行“陪伴式服务”“双语服务”,帮助老年人、残弱群体、少数民族群众跨越“数字鸿沟”“语言障碍”。

  此外,寻甸法院扎实推进“2+3(1)+N”机制实体化、规范化运行,与派出所、司法所建立庭所联动机制,“庭所”各负其责,形成调解、稳控、解纷“司法合力”,跑出司法为民“加速度”,将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

  拓展延伸司法服务

  寻甸法院以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为契机,完善巡回审理机制,将法庭服务主动延伸延展至群众家门口,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在巡回办案过程中,还时刻关注群众的所需所盼,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务工人员等群体,如有纠纷则就地调解及时化解。2023年以来,人民法庭审结案件4520件,巡回审理案件数2165件。此外,立足辖区产业园区企业密集的现实情况,在金所法庭成立工作专班,快速有效化解涉企纠纷。2023年以来,审结涉企案件3990件,开展送法进企业、走访企业等活动共计11次,全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问:在强制执行工作开展过程中,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如何优化执行工作机制、加大执行力度,确保执行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成效如何?

  寻甸法院围绕1个“大中心”+N个“小团队”和“大前台、强后台”的管理模式开展执行工作,明确界定每个执行团队核心职责,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权,将大约90%的事务性工作归集于指挥中心,让案件承办人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专注于研判和决策,推进执行案件尽快执结,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在执行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的基础上,寻甸法院推行“分段执行+团队办案”模式,实现案件繁简分流,团队协同配合,全局工作整体推进,有效提升了执行质效。

  追求实效,穷尽执行措施

  寻甸法院以“如我在执”的执行理念,结合自身实际,脚踏实地,追求实效。为找到更多可供执行财产,避免被执行人隐匿财产、逃避执行,在做到线上“总对总”“点对点”查询全覆盖的基础上,坚持现场调查常态化,所有线上查询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必须进行现场调查。寻甸法院还将执行局领导的联系方式对外公开,只要有被执行人下落或者财产线索,不论白天黑夜,不论节日假日,不论地域远近,都可以电话联系,执行局干警24小时待命,保证到场处理。2023年以来,执行局干警深入被执行人户籍地、被执行人财产可能的隐匿地现场调查1000余次,通过实地调查,拘传被执行人,恢复执行完毕案件607件。

  加大执行力度,用足用好强制措施

  从传唤到拘传,从搜查、罚款到拘留,从限制高消费、限制出境到纳入失信,从查冻扣到评拍售,直至追究拒执刑事责任,都体现了执行的强制性。在执行工作中,一直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在传唤、拘传时,对当场表示拒不履行的被执行人的人身及住所依法进行搜查,对拒不申报财产或申报不实、转移隐匿财产、有履行能力拒不履行的,依法采取搜查、罚款、拘留等措施。2023年以来,寻甸法院执行局通过申请执行人提供线索及主动前往被执行人住处走访调查等方式,依法拘留228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075人次,限制高消费3725人次。2023年执行完毕率为36.65%,执行标的到位率42.3%;2024年1-8月执行完毕率为38.44%,执行标的到位率48.51%,执行工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对执行工作的满意度。

  坚持善意文明执行

  在执行工作中,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践行“鲍卫忠工作法”,在坚持强制性不减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被执行人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积极促成执行和解,助力确有困难的被执行人和企业渡过难关。比如在2023年的一起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是寻甸一家橡胶卫生器材有限公司,公司成立20多年,一直正常经营,雇用的员工三分之一是残疾人,因特殊原因,企业陷入困难。执行过程中,执行干警依据法律规定,对公司厂房及设备进行活查封,允许公司继续使用,并多次到被执行人公司实地走访,邀请申请执行人一同到公司实地调查,经过积极沟通协调,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执行和解,申请执行人申请解除了对公司账户的冻结,保障了被执行企业正常有序运行。(完)

【纠错】 【责任编辑: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