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的崇山峻岭间,有一种被誉为竹子界“大熊猫”的珍稀植物——筇竹。多年来,西南林业大学教授董文渊作为筇竹科技小院负责人,扎根乌蒙,带领研究生科研团队在大关县对筇竹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退化天然筇竹林恢复技术、人工筇竹林生态高效培育技术与产业化开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并被广泛推广应用,为大关县筇竹资源高效培育、可持续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董文渊教授指导研究生开展筇竹林结构调整研究(资料图)。田发坤 摄
研究生科研团队依托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重点项目“大关筇竹科技小院”、西南林业大学与大关县人民政府共建筇竹研究院、云南省董文渊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平台前移到生产第一线,围绕筇竹产业发展、农民合作社需求、竹农需要,研究解决技术难题,培养知农爱农的高层次新型人才,推动筇竹产业科技进步。
董文渊教授(左四)指导研究生进行筇竹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研究(资料图)。谢泽轩 摄
先后参加筇竹科技乡村振兴的研究生科研团队有硕士、博士研究生66人,青年教师8人。他们下沉至竹林、苗圃,调研完成《大关县“一县一业”筇竹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推广筇竹轻基质容器育苗、低质低效林改造、生态高效培育技术21项;开展技术培训143期,受训竹农2.1万人次;培养筇竹工匠10名、筇竹技师410名、筇竹能手799名;建成筇竹科技竹园35个、科技小院4个、示范样板118个、示范农户756户,示范基地面积达1.67万亩。
董文渊教授在大关县木杆镇细沙村大罗汉坝筇竹科技小院为研究生授课(资料图)。谢泽轩 摄
在科技支撑下,大关县筇竹示范基地竹笋产量从每亩年产5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工艺用竹培育实现零的突破,每亩年产600根,达到了筇竹亩产值超万元的生态高效培育目标。2023年,大关县生产竹笋4.2万吨、竹材3.2亿根,竹产业综合产值达到了20.8亿元,为乌蒙山片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典型示范。
下一步,西南林业大学将充分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推进科技小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平台的建设,鼓励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统筹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和乡村振兴事业作出贡献。(完)(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