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这样一个科室,这里的医生衣袂翻飞,步履匆忙,医师们时刻与“死神”赛跑,在黄金窗口期抢回每一次心跳、每一缕呼吸,为生命打开绿色通道,筑起生的希望,这就是急诊室。
作为这个急诊室的主任,现任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医学部主任、昆明医科大学急诊与危重病教研室主任钱传云多年来一直在用行动、责任和情怀,不停挽救更多生命。
大学毕业后,钱传云成为了一名影像科医生,怀揣着“希望自己能冲锋陷阵,真真切切救治病人”的热忱,3年后,他考上研究生,攻读麻醉学专业,接触学习对生命和脏器的支持维护。1987年,他在导师带领下踏入重症医学科领域。1997年,钱传云到法国进修学习危重病医学,以进一步精进诊疗能力和技术水平。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欧美等国家的危重症医学与麻醉学、ICU治疗是串联在一起的,急诊实则是一个为后续的专科治疗提供基础,具有综合性且充满挑战的工作。随着学习的深入,钱传云对急救危重病医学体系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
回国后,钱传云应医院安排,从ICU科转到急诊科,成了急诊科主任。急诊病人通常是来得急、病得重,病人家属心理期望值高,医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病情做出判断和处置。而当时医院的急诊科基础医疗设施薄弱,专业化危急重症救治团队尚未建立。面对这样的矛盾,钱传云明白,唯有建立起一个急诊与重症治疗一体化救治的急诊科,才能满足急诊病人的就医需求。于是,他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再结合所学,提出了“黄金窗口、绿色通道、生命平台”的急诊“十二字方针”,建设基于急诊、重症医学、创伤为平台的生命急救综合救治平台。据钱传云介绍,为节省抢救时间,急诊科一改过去将病人送至各科室急救的方式,而是打通了各科室快速到急诊科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急救服务的逆向绿色通道,特别是多数心衰的患者目前都在急诊科收治处理,心脉隆注射液等心衰药物的出现,也为心衰患者提供更多治疗手段和治疗选择,急诊科对此类患者给予有效急救治疗,从而减轻心内科压力。同时,跨专业、跨学科的边缘学科病人也能在急诊科得到无缝衔接的治疗,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急诊科成为广大重症患者、跨专业、跨学科的病人筑起生命的平台。
2011年,急诊科升级为急救医学部,正式建立起以“急救医学部+急诊重症医学中心、急诊内科救治中心、急诊外科创伤中心”组成的“一部三中心”模式,医疗条件得到大幅改善,普通病房从0增至80多张床位,ICU病床从6张增至73张。同时,通过加强医疗技术培训,建立起了一支危急重症救治团队,医护人员从40余人发展至如今的210人。
在钱传云的带领下,医院率先在国内和省内急诊开展重型颅脑损伤、肝脏、肾脏移植术后患者微透析监测技术和BIS靶控环镇静监测技术,填补了省内空白。急救医学部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急诊医学临床重点专科、省级重症医学临床重点专科、中国初级创伤救治国际培训项目基地等。
从医近四十年,钱传云在急危重症综合救治、急重症感染、神经重症脑保护、呼吸治疗、休克及器官功能支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领域有较深造诣,并获多项研究成果。截至目前,钱传云发表文章60余篇,主编及参编著作28部,执笔及参加撰写《指南》《专家共识》20余篇,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应急先进个人、云南省卫生应急工作先进个人,荣获“云岭名医”称号、“急诊引领者”特殊贡献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等。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从事急诊、重症医学的临床医生,钱传云多次作为省级专家组成员或组长现场处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刻奔走在守护群众卫生健康安全第一线。“在过去出现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冲在第一线的急诊人会被大家淡化。现在由于我们学科地位的提升,让救援的决策层想到了急诊,想到了重症,我们在第一时间内能够到达现场,更多地发挥我们自身优势。这是一种发展的体系,是一种进步。”钱传云说道。
“以前人们对急诊科的要求更多的是责任和道德,随着急诊学科的发展,给新的急诊人赋予了新的内涵,得到的社会尊重和爱成为源源不断的动力,责任和情怀更多地被提起。急诊科的责任一直都在,情怀也更加宽泛。”对于急诊学科的未来前景,钱传云表示,将把“急危重症一体化救治”的理念一直推广发扬下去,把急诊和重症治疗有机衔接,带给更多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福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