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山市地质队小区内,新划好的停车位上,数辆小车有序停放着;小区微公园里,供居民休憩的小亭子掩映在绿荫之中,一排文化长廊承载着地质队小区一代人的情怀。
“我们进来改造前,这里路面坑坑洼洼,花园很小,绿化也很少,小区大门消防车都无法进入。”文山市住房和建设管理局城市建设管理股股长汪则成说。
改造后的地质队小区。 王彩霞 摄
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地质队小区,作为文山市的“高龄”小区,基础设施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生锈脏污的信箱、贴着“牛皮癣”的楼道、乱如蜘蛛网的“三线”……种种问题既影响小区美观又隐藏着安全隐患。
改造势在必行。2021年,借助文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契机,地质队小区被纳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40多年的老小区,迎来新的曙光。
改造后的地质队小区花园一角。王彩霞 供图
然而,机遇萌发的同时,问题也接踵而至。
改造涉及千家万户的实际利益,如何取得居民的支持?如何协调各方诉求?改造路上充满了问号。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成了小区改造的沟通桥梁。在小区改造过程中,基层党组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收集群众对广场、公园、停车等公共空间痛点意见,群策群力召开业主大会商定方案;党员带头,小区居民在电路、天然气管道改造等项目上自愿出资,主动配合改造。通过凝聚群团组织、共建单位、小区居民等多方力量,地质队小区实现了“整容式”改变。
改造后的农垦小区。王世涵 供图
地质队小区共投入资金650万元,新建洗手台设施1个,文化长廊1座,改造停车位86个,铺设雨污管网1200米,绿化景观提升1500平方米,路面更新5400平方米。
汪则成介绍,改造后的地质队小区按照功能划分成篮球区、活动室、停车区、花园休闲区等区域,更新了设施和器材,可满足居民更多需求。
改造后的农垦小区花园一角。王世涵 供图
今年82岁的陈达信在小区住了近半辈子,改造后,每天早上到小区活动室打乒乓球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说起改造后小区的变化,陈大爷连连称赞:“最好的地方就是解决了我们居民用水、用电、用气的问题,现在家里通了天然气,再也不用费力去换煤气了,停水停电问题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这样的蝶变,在文山城区不断上演。自2021年6月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以来,已完工并初验39个,今年新启动的30个老旧小区,已完成20个小区踏勘,开工建设2个,老旧小区纷纷“穿”上新装,为“老”居民们带来了新生活。(记者 王世涵 黄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