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发窝乡以国家级生态乡镇为基础,把绿美乡镇建设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构建“党建引领、全域推动、常态长效”绿美乡镇建设三项机制,形成了“村在绿中、绿在村中、绿美共建”的绿美乡镇新“画卷”,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和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
发窝乡集镇(资料图)。武定县发展和改革局 供图
坚持党建引领 构建群众主体和党员示范的参与机制
发窝乡坚持“乡级统筹、村级负责、小组落实、群众主体、人人参与”的总体思路,制定相关行动方案,细化13项任务,做到绿美乡村建设有方向、有标准、有目标。发窝乡对创建的绿美村庄实行“1+1+1+1”责任包保,即1名班子成员、1名乡干部、1名村干部、1名组干部,实现“村村有领导,村村有干部,村村有行动,村村见成效”。
发窝乡树立“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导向,全面提升52个村党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拓宽群众参与“绿美建设”广度,并发挥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把门前屋后边角地、空闲地、闲置宅基地等绿化纳入村规民约,以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
群众义务植树(资料图)。武定县发展和改革局 供图
发窝乡在农村党员中开展以“比绿美建设、看谁的效果好,比帮带农户情况、看谁的贡献大,比宣传教育、看谁的影响广”为主要内容的“三比三看”活动,促进党员带头创评美丽示范庭院。建立“党员干部+网格”宣传模式,利用应急广播、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多渠道开展宣传,并进村入户发放绿美乡村建设倡议书。
坚持全域推动 构建点线结合和拓线成面的推进机制
近年来,发窝乡坚持把制定村庄规划作为“第一道工序”,整合乡贤能人、老干部、党员骨干、村组干部、村民代表等资源,分别组建“土专家”规划团队,层层召开规划座谈会,村村召开户长会,坚持因村因户施策,尊重群众意愿,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形成了以村为景、以绿为魂、村村绿美的规划思路。目前,全乡规划建设省级绿美村庄1个、州级绿美村庄3个、县级绿美村庄96个。
发窝乡统筹推进绿美建设和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治理“三大革命”,建设生态宜居家园;对村庄河流、沟塘以及房前屋后、道路两侧排水沟等区域增绿补绿;教育引导群众主动拆除私搭乱建、清理门前五堆、绿化美化庭院,以庭院的“小美”带动乡村的“大美”。
发窝乡突出村庄特色,结合资源禀赋,对村庄实施添绿、点亮、扮美工程,做到“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乡韵”;对乡村公路沿线村庄进行组团式、片区化整治提升,串联带动3个村委会建设,整治提升沿线“山、水、林、田、路、房”,以点线面联动整治建设美丽宜居风景带。
坚持常态长效构建多元投入和多方联动的管护机制
发窝乡采取“财政专列、项目整合、部门帮扶”的办法,通过整合资金一批、企业捐赠一批、村集体经济自购一批等多方筹措资金,通过资金采购一批、村组自育苗一批、干部捐赠一批种植花苗树苗,发动干部职工、三员(党员、护林员、保洁员)、群众义务植树,推动绿美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2023年以来,发窝乡培育种植花苗24万余株,种植大树杨梅1050株、香樟1400株、四照花50株,不断丰富“绿”的内涵,做足“美”的文章。
发窝乡永厂新村(资料图)。武定县发展和改革局供图
发窝乡聚焦绿美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调整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加大森林资源培育,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果种植,林果业年收入近千万元;探索推进农旅融合,带动6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余元。
此外,发窝乡构建了“户为格、组为线、村为网、重点区域为点”的四位一体绿化苗木长效管护机制,将全乡划分124个网格,配备237名保洁员、285名生态护林员对村庄花带、花台和各户门前杂草、卫生等进行管理维护;建立三级评比机制,每季度组织村与村之间、组与组之间、户与户之间对环境卫生工作开展评比,在村内张贴人居环境“红黑榜”,调动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热情,“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景观”深受群众喜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