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有序有效承接产业转移——
区域合作深化 产业扬帆起航
重大项目纷至沓来,企业继续扩大投资,一大批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在工信部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云南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积极发挥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将承接产业转移作为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重要举措,一大批龙头企业落地云南,“中国绿色铝谷”“光伏之都”建设加快推进,新能源电池产业规模快速扩张,有力支撑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建机制搭平台 强化区域合作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省际区域合作,用好东西部对口协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机制,全力深化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云南党政代表团赴上海、浙江、广东等东部省份考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招商,促成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各州市也积极行动,主动对接东部省份有关部门、企业,一批合作协议、合作项目顺利签约。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成效,为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动下,省发展改革委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投资促进局等部门一道,正在与上海、浙江、广东等东部省份建立“一对一”合作对接机制,梳理形成招商引资重点头部企业、目标企业目录清单,并指导省内有关园区做好项目落地服务工作。部分园区也在探索建立与东部地区产业协作、开放协同和利益共享机制,主动开展承接产业转移招商推介活动。
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徐东介绍,今年上半年,泛珠三角区域省外到位资金1143亿元,占全省省外到位资金的37.1%。动态调度沪滇产业协作重大项目43个,总投资751.93亿元,其中,前期项目20个,已开工项目23个。
立足区位优势,做强开放优势。云南省全力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软硬件实力,持续扩大中老铁路黄金线路效应,加快推动昆明—磨憨陆港型(陆上边境口岸型)、红河(河口)、德宏(瑞丽)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促进“澜湄快线”与中欧班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等有机衔接,有力促进沿线产业发展及经贸往来;加强口岸基础设施、交通物流、配套服务建设,提升口岸综合服务功能,2023年以来,云南进出口整体通关时效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做强政策优势,做优营商环境。梳理国家赋予云南省6类11个平台政策和省级已有的支持园区发展政策等,初步形成了现行政策清单,确保产业转移到云南的企业享受最优惠的政策。通过实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出台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若干措施,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企业在滇投资兴业信心不断增强。
扬优势强产业 精准招商引资
在省委、省政府“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战略指引下,云南省发挥绿色能源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劳动力优势,主动将推进区域协调开放发展、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
以产业强省三年行动为引领,聚焦高原特色农业、先进制造、绿色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等重点领域,建立招商引资工作专班,加快推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着力招引东部地区产业链龙头企业,推动以商招商、以商建园、以商延链,推进全产业链集聚发展。打造了多条具有标志性的产业链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近年来,先后引进魏桥、神火、金飞轮毂等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原料—电力—绿色铝—铝材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中国绿色铝谷”正在崛起。引进了隆基、晶科、晶澳、通威等龙头企业,打造形成“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电池片—组件—应用”的融合发展闭环,“光伏之都”初具雏形。引进了湖南裕能、杉杉股份、德方纳米、亿纬锂能等龙头企业,新能源电池“资源—材料—电芯—电池—应用—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产业链日趋完善,已成为全国新能源电池产业重要基地。生物医药产业、纺织服装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迈入“快车道”。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体。
以重点园区为载体,云南省着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方面,深入开展园区规模和质量提升行动,今年以来统筹安排省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等118.36亿元,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重点打造磨憨、河口、瑞丽沿边产业园区,加强与昆明承接产业转移园区、沿边州市现有园区联动发展,打造“三区带多园”发展格局,大力承接产业转移。
通过打造“云南效率”“云南服务”“云南诚信”营商环境新品牌,精准招商引资,一大批赛道优质、投资体量大、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落地云南,促进了全省经济结构和产业格局变革,有力支撑“3815”战略发展目标实施。
新赛道新动能 促进互利共赢
“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的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突飞猛进,驱动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正逐步向动力更加强劲、结构更加合理、形态更加高级、分工更加复杂的阶段演化。”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已连续16个月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全部工业增加值继2021年突破6000亿元后,2022年再上7000亿元台阶,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以上,工业占GDP比重连续2年提升。在工业投资方面,连续6个季度保持30%以上高速增长,增速全国排名始终保持前五。全省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投比重由“十三五”末的15.3%提升至26.8%,持续保持全省行业投资总量第一、增速第一的领跑优势。工业经济对全省经济的“压舱石”“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增强。
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入滇发展,推动了云南省产业格局的加速重构,产业发展呈现多点支撑的新局面。
一大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突飞猛进,硅光伏产业产值实现三年翻两番,已成长为新的千亿级产业。绿色铝产业产值三年翻一番,今年有望成长为新的千亿级产业。新能源电池产业工业增加值已连续12个月保持在100%以上的高速增长,明年有望成长为新的千亿级产业。以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为主的电子信息行业成为云南省工业发展第一拉动力。
入滇发展的龙头企业,在有力支持云南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有力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落地配套发展,促进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全产业链生态圈加速构建。
魏桥借助云南绿色能源优势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碳足迹优势,依托品牌影响力,实现上下游企业链式发展;隆基绿能上榜“零碳中国”十大创新技术,成为光伏产业的领跑者;裕能、德方纳米市场占有率跃升至行业前两位,亿纬锂能动力电池出货量进入全球前十……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配套企业落地加速发展。孚能科技、蜂巢能源、华祥科技、河北坤天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项目落地云南,宇泽半导体正加速成长为N型硅片制造领域独角兽企业;康乐卫士成功登陆北交所,进入国内HPV疫苗开发第一梯队……
从项目建设工地到企业不断涌入的园区,人流、物流、车流,带来发展动力与活力。从创造就业到税收贡献,产业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在推动产业转移、吸引龙头企业驻滇发展的过程中,区域合作深化,产业扬帆起航,企业长足发展。(记者 胡晓蓉)